該團最早組建于1947年5月1日,當時為迫擊炮大隊,后改迫擊炮團。
直屬東北炮兵司令部領導,1948年9月參加解放錦州戰役,1949年1月參加平津戰役后,奉命改編為炮7團(改裝為榴彈炮兵團),歸炮2師建制。5月1日,改稱炮兵第31團。
1951年3月改歸炮兵第8師建制,改裝為122榴彈炮兵團。1953年10月改隸炮兵第10師建制。
抗m援朝戰爭中,該團1連在連長王杰的領導下,被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榮記集體一等功。
盡管劉之野與王杰的碰面次數寥寥可數,但他們的合作卻異常緊密。
劉之野所率領的偵查分隊,就如同炮兵的眼睛,為他們提供著至關重要的情報和視野。在戰場上,他們的合作如同天衣無縫,共同為勝利而奮斗。
是金子在那里也會發光,十年沒見,當初的那個小連長現在也是團長了。
“老王,咱們又見面了!”劉之野笑著與王杰握手道。
王杰也露出欣慰的眼神回應道:“是呀,參謀長,當初我聽說你轉業了,還替你惋惜了好久,好在你又回來了。”
劉之野聞言,也是一言難盡,只能哈哈一笑,“是啊,我也是沒有想到。你來給我介紹一下這幾位同志都是?”
王杰微微頷首,伸手指向一旁的岳軍等人,言簡意賅地介紹道:“參謀長,這位便是我們團的政委岳軍同志,這位則是副團長……”
岳軍等人立即向前與劉之野握手歡迎,“首長好!我是……”
等眾人寒暄過后,劉之野直接了當地說:“王杰同志,現在帶我去看看你們炮兵團吧。”
然后,眾人一起上車,劉之野邀請王杰同車而行。
路上經過王杰介紹道:炮兵團編制4個炮兵營,即122榴彈炮營3個連隊(12門炮)、八五加農炮營3個連隊(18門炮)、59式130加農炮營3個連隊(12門炮)、59式130火箭炮營3個連隊(18門炮)。
特別是三營裝備的59式130毫米加農炮,是原兵器工業部第127廠,在20世紀50年代末,按原“老毛子”m-46加農炮仿制而成。
火炮口徑為130毫米,行軍狀態全重8450kg,炮身管全長6850毫米,初速930/秒,彈丸33.4kg,彈藥筒藥包分裝。
隨炮配置的是60式中型履帶牽引車,車自重13噸,戰斗全重17噸,車長6.1米,最大時速48公里/小時,系柴油發動機并燃航空柴油。
履帶牽引車車載武器配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駕駛艙頂部,主副駕駛均可打開天窗對外射擊,最大射程7000米。
后世,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59式130毫米加農炮和60式中型履帶牽引車都已退出現役。
但這年月,它們卻是我軍防衛作戰的重要利器,為我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所以炮兵三營火力強大,機動能力強,是炮團的主力營。
另外,炮團還有一個機械化運輸營,裝備解放ca10運輸車60輛,以及4門53式37mm高射炮,4門59式57mm高射炮。
全團有2500名指戰員,這是一個加強炮兵團編制。
劉之野在心頭迅速盤算,警衛二師的戰斗力不容小覷,僅憑裝甲團和炮兵團的火力,就足以與一支甲種師相抗衡。
這還沒算上,其他的三個加強機械化步兵團,生化防空團等部隊,戰斗力絕對能跟一個步兵軍相抗衡。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