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一直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早在紅軍時期,夏軍一直都非常重視對軍隊士兵的教育。
當年收獲季起義后,夏紅四軍就成立了教導隊,專門教導軍隊中的中低層干部,每天除了和敵人交戰,就是要用來學習。
而隨著規模擴張,各個部隊都會開設隨營學校,用來培訓干部。
夏紅軍委還把各個部隊的學校整合起來,成立軍事政治學校,讓那些熱愛學習,意志堅定的干部,進入到學校接受專業性的現代軍事教育。因此,夏紅軍能夠出如此多優秀的指揮員。
而對于普通的夏紅軍戰士,軍隊對于他們的要求就是基本完成掃盲,需要能夠認識至少認識500個字,能達到寫信讀文件的程度,如果真的非常熱愛學習,那就可以繼續深造。
到了抗戰前,夏紅軍戰士的識字率普遍已經達到70%以上,另外地30%基本上都是新招收的戰士,由此可見當時紅軍整體地文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在部隊這個熱血的熔爐中,即便是“碎銅爛鐵”,也能被錘煉成堅韌不拔的鋼鐵戰士。
所以,部隊的退伍轉業戰士們,就成為地方上炙手可熱的人才。
他們兼具文化與素養,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是各行各業爭相吸納的寶貴資源。
劉之野頻繁深入部隊視察,他的一些事跡也在全師上下傳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隨著最新一期的《夏國解放軍報》上的頭版頭條,“學習劉之野、趕上劉之野、超過劉之野”把“劉之野訓練法”以及劉之野給推上了輿論地高潮。
至此,“大抓教練員、大辦教導隊、大興教學法”全面掀起了全軍性地練兵熱潮。
有一次,劉之野在視察某步兵連隊時,對部隊里正在熱衷地“劉之野訓練法”又提出了著名的“練兵三問”。
“在深山密林里,刮著狂風、下著暴雨,既沒有指北針,又沒有向導,你們連能不能夜行百里到達指定位置?”
“在各種距離上,在表尺規定的射程內,不論出現什么目標,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一舉槍就把敵人消滅掉?”
“在兩百米以內,在猛烈的炮火下,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勇猛地沖上去,用刺刀、槍托消滅敵人?”
二師全體官兵聽得知后若有所思,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廣大官兵親身體驗教學方法、提出意見,進一步集中群眾智慧,不斷完善教學組訓方法,在相互學習、互相探討的教學實踐中,鍛煉本領、提升素養。
總結,“紅、活、硬、細、實”就是“劉之野教學法”精神內涵。
“紅”,就是思想紅、跟黨走。
以信仰筑牢思想之基、以忠誠厚植制勝之源。牢固樹立“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觀念。
“活”,就是激發官兵創新潛能,尊重官兵主體地位,發揚軍事民主,鼓勵創新創造。
“硬”,就是練強指揮能力,練好戰斗本領,練硬戰斗作風。
“細”,就是對照戰斗力能力指標,逐項卡、逐人訓,做到因人施教、因裝施教、因地施教。
“實”,瞄準“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端正訓練作風,從難從嚴練兵,全部精力聚焦備戰打仗。
最后催生出轟轟烈烈的大練兵、大比武活動,掀起全軍群眾性練兵熱潮。
“人人爭當劉之野,個個練成小老虎。”這樣的練兵口號響徹大江南北。
因此,劉之野也成為了全軍的大名人。
對于這位功勛赫赫,榮譽無數的參謀長,二師上下皆引以為傲。
因此,這位年輕的參謀長憑借其卓越的領導力和對部隊的深厚情感,也贏得了全師官兵的敬佩。
李抗戰同樣如此,他與劉之野相識已有五六年,始終視其為自家哥哥看待,尊敬有加。
但是自從參加治安總隊后,對劉之野的情感是,敬畏、畏懼與崇拜交織,每次遇見他,心情都異常復雜。
劉之野輕捶了一下李抗戰的胸膛,感受到其堅實的肌肉,顯然這小子鍛煉得不錯,已頗具軍人的硬朗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