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榆樹錢兒來說,春天一到,人們就開始捋榆樹錢兒,做成棒子面窩頭或是貼餅子。
倘若是做菜團子,家里有條件的,就在榆錢兒里放上花椒油或點點兒香油,吃起味道都是極好的。
劉之野剛出門不久,天上就開始下起了蒙蒙細雨。
這雨滴落在身上,他也不覺得冷,反而覺得很舒服,這是入春以來的第一場雨。
連續兩年的多雨水天氣,在今年又開始干旱了起來。劉之野也不知道,全國其他地方的天氣如何,要早做打算。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京城地區的人們,如今最盼的還是有場春雨。
而每到下雨時,嘴里都要叨念:“春雨貴如油啊”,于是喜笑顏開的,暗暗盤算著這一整年都該是好光景。
瑾瑩剔透的雨滴,掛在嫩嫩的樹葉上,播撒在干澀的大地上,更澆灌在老京城和京城人的心里,神怡而暢快。
春雨把劉家莊原本姹紫嫣紅裝扮的更加耐看,雨后的晴澈,永定河也仿佛只有一步之遙。
一場雨來的快,去的也快。
總體來看,未來幾天,劉家莊地區是,晴天多,雨水少,暖意鋪面而來。
目前正是賞春花的好時節,這種干燥溫暖的天氣利于花粉傳播,在這樣的天氣里,易敏感人群需外出需注意防護。
劉之野,也不著急回去,就這么漫步在雨后的山路上。
這一兩天,他比較悠閑。
鑒于劉之野即將踏入軍事學院的深造之旅,他正緊鑼密鼓地籌備,力求將手頭事務妥善安置,以免后顧之憂。
比如說,“破爛候”、許大茂、閆解成等人的“老物件”回收大業,以及與郝順的海產品買賣都需要他提前安排好。
最近幾年,劉之野除了還在繼續收購這些老物件,高檔木材、玉石、寶石、藥材意外,只剩下來回倒騰海產品了。
隨著劉之野對老物件回收的執著日益加深,他手下的尋寶團隊在京城周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尋寶”熱潮。
不斷地將那些隱匿于市井巷陌、蒙塵已久的“老物件”一一挖掘出來,其力度之大,幾乎到了“掘地三尺”的地步。
一時間,社會上流傳的各類老物件,仿佛都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最終匯聚到了劉之野的手中,成為他私人收藏中的璀璨明珠。
自然災害的陰霾散去后,一些人逐漸從困境中恢復元氣,手中的那些藏品,自然不再輕易割舍,更不愿見其被低價拋售,淪為市場的浮萍。
京城周邊,能回收的,都差不多回收了,即使有些人手里還有,這回收地成本也是越來越高,得不償失。
于是,劉之野就將目光,瞧向了京城隔壁的津港。
比起京城,津港地區的“遺老遺少”、資本家、有錢人更多。
津港在清末民初就成為了一個名流匯集的場所,吸引了眾多歷史人物。
其中包括清朝的“遺老遺少”們、珉國時期的失意總統和總理們、失去勢力的軍閥們、想辦工廠辦實業的資本家們,以及倭寇投降后再次投機的漢奸們。
這些人物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了津港作為他們的居住地或活動地點,使得津港在近代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這里肯定有無數地“老物件”等待著劉之野的挖掘,“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隨著財富的累積,對劉之野而言,金錢漸漸化作了冰冷的數字,反正這么多錢他也花不出去,只能繼續搞收藏。
況且,如果沒有他去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話,恐怕它們將在短短數年間化為烏有,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如今,劉之野的空間已經擴大了兩百多個立方米的空間。
內部珍藏著逾三十萬件古董藝術品,件件皆是時光的印記,其中不乏被譽為國之瑰寶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