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埠貴一眼就被秦張氏認了出來,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意,笑道:“嚯,老嫂子,多年未見,您這身子骨還是這么硬朗,真是讓人羨慕啊!”
無論何人,能在他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皆是令人愉悅之事,閆埠貴自然也不例外。
閆埠貴向來不擅于隔空客套,秦張氏則是個實實在在的勞動能手。她家門口那堆沉甸甸的柴火,目測少說也有百八十斤,不偏不倚擋了來客的道。
只見秦張氏輕輕一抬手,那堆柴火便仿佛有了生命,被她毫不費力地挪到了屋檐下。
這要是換作城里的婦人,恐怕得費上九牛二虎之力,還得擔心閃了腰。
不用說婦人了,閆埠貴這個文弱書生,也搬起來費勁。
但在廣大農村,這樣的場景卻是家常便飯。這時代的農村婦女們,干起活來絲毫不遜色于男人,她們有著吃苦耐勞,堅韌,善良,強烈的家庭責任感,是女性們最偉大的品質體現。
秦張氏略顯局促,對閆埠貴道:“閆老師,您先坐,家里也沒好茶,您湊合著喝口白開水,請您多擔待!”她身為鄉間女子,面對自城里遠道而來的閆埠貴,心中難免忐忑,生怕自家粗茶淡飯,失了禮數,讓人笑話了去。
咱也不能說,秦張氏一個農村婦女窮講究什么?因為,這京城人不管是城里的還是鄉下的人都講究老禮兒。
什么是老禮兒,這里我就簡單的說幾句。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知道了,即便是依舊講究的老京城土著們,也只是兒時從長輩的管教中,略微體會一二。
如早起必須去爺爺屋里問安:您起來了?外出回來必須向爺爺回安:我回來了!
還有見到外人,習慣見面就問“您吃了嗎”,其實那不是特定問你吃飯了嗎,而只是一句見面問候語。
這話源于京城人愛喝早茶,茶里含有茶堿,人睡了一宿覺,早起喝茶能夠利用茶堿把存留在體內一夜的臟物和濁氣統統排出去!
老京城人大多有這種習慣,所以清晨見面先問“您喝了嗎?”他們認為這是一句吉利和體貼人的話,久而久之衍生為現在的“您吃了嗎?”
真是三句話都離不開茶,可見京城人對喝茶的這個習慣有多么愛好,即使是有些人家條件不允許,讓客人喝壺“高碎”也是極好的。
喝茶有喝茶的規矩,這家里來了客人必須上茶,茶壺嘴不能對人,茶碗不能斟滿。
這是表示歡迎和尊重,以免燙著客人,京城有句老話叫“茶滿人欺”,放茶壺的時候,壺嘴千萬不能對客人,因為老京城人認為壺嘴對人是表示主人不歡迎客人。
留客人在家吃飯,小孩子不能同桌。如果是請人做客別現提遛,京城人請客有這樣一種說法:“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遛。”
就是說請客要提前邀請,不能到時候現叫,那樣會被認為是不禮貌,即便再好的朋友也會挑理兒,特別是結婚請客,您可得留點神。
再就是,大人對話孩子不能插嘴,見到長輩必須先打招呼。
借碗歸還不能空著,笑不能露齒,說話不能嚷嚷,走路不能屜拉鞋,吃面條不能嘟嚕嘴等等規矩就不一一細說了。
秦張氏,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婦,面對家中突如其來的貴客,心中不免忐忑。她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懂,唯恐招待不周,失了禮數,心中甚是過意不去。
于是,她懇請鄰居閆埠貴多加關照,自己則匆匆出門,欲將一家之主給叫回來,以盡地主之誼。
此刻,閆滿囤與閆滿銀正埋頭于生產隊廣袤的田疇之中,揮汗如雨地勞作。
忽聞秦張氏傳來消息,家中迎來了不速之客,兄弟倆相視一眼,心中皆是急切。隨即,他們迅速向生產隊長說明了情況,得到許可后,便如同歸巢的燕子,急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心中滿是對家中來客的種種猜想與期待。
“嘿,還真是閆老師大駕光臨!我就說嘛,今早門檻兒上喜鵲嘰嘰喳喳,原來是喜兆,貴客臨門啊。”秦滿囤緊握著閆埠貴的手,滿臉笑意,話語間透著股子熱乎勁兒,仿佛久別重逢的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