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京茹有一次不小心把書弄丟了,找遍了整個村子都沒找回來,那一段時間她是跟同學共用一本書,上課時輪流翻看。
而工分,那可是農民唯一的收入來源,每天天剛亮,隊長就開始喊人干活,不管三七二十一,遲到早退都得扣工分。
青壯年勞力一天記10分,年底根據工分分糧食,工分多的能多分點,少的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家的米缸。
前幾年,因為連續下了十幾天雨,地里的活兒都耽擱了,為了搶收搶種,秦家莊的老百姓,在那個時候天不亮就出門,晚上星星都掛半天了才回來。
那段時間,幾乎家家里連個完整的飯都難以團聚,大人們為了多掙點工分,可以說是拼了老命。
這年月的老農民,為了家里能多分點糧食,哪里都不敢去,農忙時節更是連鄰居都不敢串門。
這個年代,你不僅要面對生活的艱難,還得時時刻刻警惕自己的言行,生怕一不小心就給自己招來大麻煩。
對于農民來說,生活的重心就是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當時農民生活的寫照。
由于農村物資匱乏,這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缺這缺那,不說別的,就拿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來說,比如布料、肥皂,甚至是鹽,都是配給的,每家每月只能分到那么一點點。
秦滿銀家里布票不夠,一家子人,去年一整個冬天都是穿著破舊的衣服,補丁上加補丁,外面怎么看都覺得寒酸。
至于食品,更是一言難盡。這時候市面上能買到的東西少之又少,肉類更是奢侈品。
一家人能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頓帶肉的飯菜,就已經很滿足了。
在糧食供應方面,非農業戶口的居民可以通過糧票在定量供應站領取各類糧食,包括稀有的白面和大米。
據這時候的標準,城市戶口每人每月可以領取約15斤糧食,而且價格相對低廉。
相比之下,農村盡管自己種糧,但因為需要上交國家和集體留成,真正到手的并不多。
就比如說老秦,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扣除必須上交的部分后,平均每人每月能分到的糧食大概也就是10-12斤,而且大部分是玉米和地瓜,白面和大米幾乎是奢侈品。
三年干旱時期,糧食收成不好。那會全村的人都急了,家家戶戶都開始省著點吃。秦家就把平時能吃兩頓的飯量減到了一頓半。而城里呢?
雖說他們也受影響,但至少每個月還有那么幾十斤糧票在手,餓不著。
這還不算,農村里的糧食分配還得看工分。你一年到頭干得多,分得就多;干得少,分得就少。老人和孩子,因為干不了活,分得就更少。
那會兒,老百姓們為了多分點糧食,所有人幾乎天不亮就出門干活,晚上星星都掛半天了才回來。那種日子,想想都覺得心酸。
而這些都是這個時代農民的真實寫照。物資匱乏,生活條件艱苦,很多東西都得找人走后門才能搞到。
而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之間的區別,就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這時候,城市工廠的招聘廣告幾乎都明確標注“非農業戶口優先”,或者干脆就是“僅限非農業戶口”。
城市的一些大工廠,比如鋼鐵廠、機械廠,每年的招聘名額極為有限,競爭激烈。
農業戶口的青年,即便成績優異,也很難有機會。
老秦家的一個親戚,就參加了今年一個工廠的招工考試,結果考了全場第二,但最終因為是農業戶口而失去了這個寶貴的工作機會。
而那個工廠那今年只招了不到100人,參加考試的卻有上千人,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激烈。
農村的孩子生來就像被貼了個標簽:“農業戶口”,這就意味著,很多路對他們來說都是堵著的。
想進城里的工廠當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