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地區的“祭灶”是在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的晚上進行。
也叫“送灶”,就是送灶王爺上天去跟玉皇大帝他老人家匯報這一年的工作。
京城人的“祭灶”頗有講究,“祭灶”時要在神龕前擺上供品,有一碟關東糖,一碟糖瓜兒,一碟南糖,一碟硬面餑餑,一碟馬草馬料,一碗涼水。
到晚上祭灶時,點上“小雙包”(一種小型的成對包裝的)蠟燭。
祭拜時點上三柱香,插入香爐。老京城的規矩多,供品不能用肉類、干鮮果品之類。
給“灶王爺”的供品中,不須用雞鴨魚肉、干鮮果品之類,更不須用牛羊三牲,只須一些“糖瓜”就可以了。
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
“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另外,還有“男不供月,女不祭灶”的規矩。
因此,“祭灶”時女人們不論老幼都得躲起來;由一家之長的男人領頭,其他人按輩分依次磕頭祭拜。
祭拜后,要把關東糖在火爐上烤化,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嘴上,意思是用糖糊住嘴,見到“玉皇大帝”時嘴要甜,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祭拜之后,將供品撤下,從墻上揭下“灶王像”和神龕在院中焚化,將“灶王爺”送走。
祭灶活動結束以后,只等大年三十晚上進行的“接灶”,即擺放新請回的“灶王爺”。
“灶王爺”是民間傳說中的一個神。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也就是廚房之神。
“灶神”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
在祭灶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后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后,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
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京城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這是夏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另外從這天起要準備做過年的吃食了。
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還要“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里,給家里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什么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寓意美好的事物。
還有條件比較好的人家備“花燈”,明清兩代時京城里的“花燈”制作已十分講究,品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