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劉之野不管是前世今生,他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小年到過年的這幾天了。
因為小孩子們是最喜歡祭灶的,祭完灶,剩下的關東糖、麻糖、爆米花糖就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食品。
而且不僅因為有糖吃,還因為即將到來的新年。“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小孩子們過年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干果,例如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合成的。
普通的雜拌兒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
小孩子們就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劉之野小時候也不例外,當時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
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另外,“忙年”的這幾天還可以吃到各種各樣平時舍不得吃的傳統美食。
臘八過后,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所謂“年貨”,就是過年期間的吃、穿、用。
描寫老京城風俗的《春明采風志》一書記載:“凡年終應用之物,入臘,漸次街市設攤結棚……門神、掛錢、字畫、對聯、佛花、鞭炮、蜜供、元宵、魚蝦……風箏、紙牌、走馬燈、.童玩之物,買辦一切,謂之忙年。”老京城人把年前這一系列采購、操勞的繁忙現象叫做“忙年”。
一進臘月,不少農閑的近郊農民和專賣節令商品的小販,便云集到劉家莊沿街叫賣,或擺攤支大棚賣年貨。
年貨攤上的年貨也是五花八門,吃、喝、穿、戴、用及過年用的用品、飾物、擺設,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過年放放假期間,是從年三十下午到正月初五,一切買賣都要停業,大小商店都不營業。
因此,過年吃和用的東西都要在年前準備好,吃喝食品是年貨中的主要品種,肚子空了一年了,油水全盼著過年補充吶;除了雞鴨魚肉,水果也要買點,山里紅、凍海棠、凍柿子、蘋果、心里美蘿卜金糕條、桃脯、杏脯、瓜條等果脯,加上花生粘、糖豆、水果糖等等,五顏六色、亂七八糟、豐富多彩。
當然這年月物資匱乏,幾乎任何商品都是憑本、憑票、按人頭供應。
雖然很多副食店還組織“年貨車”走街串巷,但還是免不了排隊,這家家戶戶排隊買肉就成了“全家總動員”的大活動。
先讓小孩去占地兒,家長估摸著快輪到自家時,趕緊親自上陣,就為了跟賣肉的師傅多說兩句好話,多要點肥肉回家,好煉油炒菜。
除此之外,有些人家還會買些雞肉、水產,這些食物也是定量供應,得早早排隊,去晚了就買不著了。
一些條件不好的人家,能憑本購買上三毛八一斤的凍帶魚就表示“年年有余”了。
在除夕夜里,全家人坐在一起,各自挑選自己喜歡吃的吃食,是一年里最幸福的時刻。
忙年、忙年,雖然一家老小都在忙,其實最忙的就是各家各戶的女主人們。
年貨買回家,女人的事還剛剛開始。不但要為孩子大人趕制新衣服,還要整理加工過年吃的吃食,蒸、煮、煎、炸,雖然勞累,心里確是樂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