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京城人都要蒸上幾大鍋平時舍不得吃地雪白的大饅頭、花卷兒。
饅頭還要點上個紅點,粘上個紅棗做點綴,好看好吃,像是件藝術品;炸豆腐、丸子、排叉、豆兒醬、做豆腐等……香味彌漫了整個四合院。
小時候的劉之野,就喜歡圍在忙碌的大人門旁邊。趁著大人們不注意時,他就偷一塊糖,摸幾個泡好的大紅棗……
另外,他最喜歡吃“豆兒醬”,又叫“接年豆”,是用肉皮加黃豆,豆腐干兒丁,胡蘿卜丁,腌水疙瘩丁放到一起煮。
做好的豆醬放入干凈的器皿中,壓好蓋子將其置于寒冷處,涼了就都凝在一起,吃時切成小塊。
表示“一年接著一年,豐富多彩”,這是節日期間的一道京味涼菜。
還有,劉之野就是最喜歡吃自己家做的豆腐了。
京城人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這個“二十五,磨豆腐”,實際上是老京城人在準備春節期間必備“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豆腐潔白、簡單、干凈,能與任何食物搭配,民間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說法,豆腐既能做“家常菜”,也能入“滿漢全席”。
他們京城人愛吃豆腐,從最簡單的“小蔥拌豆腐”,到最家常的“麻婆豆腐”,再到做法復雜的“八寶豆腐”……一塊看似普通的豆腐,卻能演化成千萬道菜肴。
老京城有些飯莊的豆腐也很有名,“同和居”的大豆腐,“砂鍋居”的砂鍋豆腐,西單胡同里的“富慶樓”的魚頭豆腐……都是讓人垂涎不已的美食上品。
至今,還有首兒歌是這樣唱的:“要想胖,去開豆腐房,一天到晚,熱豆腐腦兒填肚腸。”
“磆碌碌、磆碌碌,半夜三更磨豆腐,磨成豆漿下鍋煮,加上石膏或鹽鹵,一壓再壓成豆腐。”
為了過春節,人們早早就做準備,一般從上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一直忙到除夕。
人們要為過年準備食品、衣服,要祭祖、要拜神,要貼對聯,要準備鞭炮等等。
那么,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這大概一周的時間,都是為春節所做準備。
到了臘月二十七,劉家莊都會有年前最后一個大集,周邊的老百姓們都會去集上采購年貨,除了吃的喝的,還要買一些喜氣的擺件,像年畫啊,春聯、香燭、鞭炮等。
這些東西買來以后,再配合著家里為新年準備的吃食,這年味一下子就出來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