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今年索性就在劉之野這座三進大四合院里集體過年。
由于三十更忙,像這么大院子要布置起來破費功夫,所以一些準備工作要提前去完成。
響午時,家中的長輩們開始布置晚上祭祖的供桌。
劉之野與劉鐵林這兄弟倆抬出一個長約一米五、寬約三十厘米的木匣子,先從匣子里取出太祖的兩幅畫像,爺爺說這叫“影”,是對祖先遺像的尊稱。
這兩幅像都裝裱成軸,懸掛在正北的墻壁上。畫上是老太爺和老太奶奶,老太爺身著官服,老太奶奶身著官眷女服,十分雍容華貴。
畫像下面是擺好的長條案,把木匣中依次取出的木質牌位按輩分高低,從中間向兩邊排列擺放。
這些木質的牌位,每塊高約二十厘米,寬約六厘米,分內外兩層,插在一起。
上面用端正的小楷寫著“顯考某某之位”“顯妣某某之位”。下面有一個木插座,長方形,有四厘米高,插好之后,看上去就像墓地上立的石碑一樣。
在條案前擺上一個八仙桌,鋪上桌布,最靠前的位置放一個銅質的香爐,里面盛有灰白色的香灰,祭拜完了把香插在里面,讓它繼續燃燒。
香爐左右是錫制的蠟臺,上面插著鮮紅的蠟燭。用高腳的盤子盛上各種干鮮果品,左右成對,依次擺放。
這時母親鄧茹就會把剛出鍋的大饅頭,在正中心點上一個紅圓點兒,疊摞起來,也是高高的,左右各放一盤。在供桌前的地上,放一個蒲團,是為祭祀時跪拜用的。
一切準備停當,就等明晚上吃團圓飯前,全家聚齊,舉行祭祖儀式。
祭堂是設立在中院的正屋里,這間房子面積最大,有三間房,加上兩間耳房,有八九十個平方。
當初劉之野有意把它作為家族成員議事,以及大型聚會的場所。
因此,特意將數間房屋巧妙貫通,形成一片開闊的空間。
室內,僅寥寥數根紅漆雕花柱巍然矗立,穩穩地托舉著高聳的房梁,使得整個空間既顯得氣勢恢宏,又不失雅致與通透。
如此布局,不僅滿足了家族成員共商大事的需求,更為盛大的聚會提供了足夠的場地,寬敞而又不失溫馨。
忙碌告一段落,爺仨不約而同地洗凈雙手,步向前院,準備享用餐,這幾年也就是這個時間段家人們能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
此刻,前院的正堂內,氣氛溫馨而熱鬧。在鄧茹與妯娌倆的精心調度下,幾位女將各展所長,一盤盤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已整齊排列于桌上,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鑒于家里人數眾多,還是分開吃。
一邊是歡聲笑語的女眷與孩童,圍坐一桌,享受著屬于她們的溫馨時光;另一邊則是男人們的世界,他們或談笑風生,或舉杯共飲,展現著另一番豪邁與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