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凝視著眼前的兒孫們,個個出類拔萃,眼中不禁閃過一絲恍惚。他未曾料到,老劉家竟能在他的子輩與孫輩手中,再度煥發生機,重振家族榮光。
這份突如其來的繁榮,讓他心中既感欣慰又略帶幾分難以置信。
在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偏遠山溝里,如今已悄然蛻變,翻天覆地,恍若隔世。若非劉家那屹立不倒、承載著三百余年風霜的祖宅依舊矗立,他幾乎要懷疑自己踏入了另一個時空的幻境。
歲月流轉,變遷無聲,卻在這片曾經閉塞的土地上繪就了一幅令人驚嘆的新畫卷。
這幾天,隨著甘凝、劉鐵林、賀紅梅、郭琳、劉之若等人的陸續回歸,家里也是越來越熱鬧起來。
這年月,大多數老百姓家里都是大家庭,祖孫三代在一起生活,甚至還有四世同堂,劉家就像老舍小說《四世同堂》所描寫的一樣,一個大家族,十幾口人住在一個四合院里,同吃同住,長幼尊卑的禮數也多。
…………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準備,仿佛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
這天下午有時會有一個十幾歲小男孩兒手捧一摞財神爺畫兒,然后往各家各戶送一張財神畫兒,一進院兒就喊:送財神的來了!您想要的話就答話:接了您哪!接一張財神像您給小孩兒一毛錢就行了,這一下午小男孩兒也得掙幾塊錢呢!
到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先把剛做熟的雞鴨魚肉和剛出鍋的餃子擺上供桌,這時供桌已是滿滿當當沒有空隙了,用這滿桌的豐盛來表達對祖先的孝敬之心。
此時,除了劉之泰其他人都到齊了,站在供桌的兩側,點亮紅蠟燭,把打開包的成品香也都點著,每人三支。
屋子里瞬間煙霧繚繞,香味撲鼻,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
劉淑賢這些重孫子輩的孩子大氣兒不敢出,看著長輩,一位一位地輪流上香跪拜。
他們趴在蒲團上,深深地埋下頭,再抬起頭,雙手合十,看一眼牌位,如此反復三次,方才站起,把手中的香插到香爐里,然后恭敬侍立旁邊。
以輩分和年齡為序,長者先幼者后,依次對祖先行大禮。家里的這些小孩子在大人的指教下,也跪叩不止,直到大人拉起來,才松口氣。
這種祭祖儀式,無言地教導了小賢這些劉家后代們,在她們心里種下了孝先啟后的種子。
孔子說“禮養德”,看似煩瑣的祭祖儀式是夏國禮儀的典型代表,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使她們從小懂得感恩追始、飲水思源。而恪守倫理,也成為劉氏子孫一生的做人準則。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