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7點多,老爺子就進入唱戲的環節了。唱戲時,爺爺的聲音洪亮,唱出來十分動聽,有那么幾分戲曲味。
爺爺抬了抬手臂,把頭微微仰起:“……我是又無有埋伏又無有兵,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空城計》的最后一句落地,爺爺的晨練結束了。
老爺子不僅在生活中喜歡唱戲,也喜歡扮演戲里的角色。
一身紅大袍,手里拿著一把扇子,腳上穿著一雙黑色的高底鞋,把大袖子一甩,可神氣了!
每次他走在大街上,一旁的路人就會問:“您老,今兒個又聽了什么戲,扮了什么角色啊?”
如今,隨著劉家莊人們溫飽問題的得以解決,家家開始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劉家莊村集體經濟開始騰飛后,村委會根據當前形勢和村民的需求,出資購置了唱戲的行頭和樂器,以根紅苗正的青年民兵團員為主,組建了文藝戲團。
也是利用忙閑季節,在一些老藝人的傳授下,排練一些形勢需要的劇目,寓教于樂,還可以豐富村民們的精神文明。
開始是一些憶苦思甜內容的戲,如:因為家貧用一塊銀圓就把自己女兒賣給地主家做傭人的《一塊銀元》、祖孫三輩子在一家地主家做長工、受盡折磨的《三世仇》等,以及《卷席筒》《徐策跑城》《打金枝》《算糧》……
到了今年,排演的是“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
“到過年,俺那里唱大戲,叫兄弟,套車子,接把你去,將你這么請到俺家里,烙大餅、包餃子,熬干飯,搟面條子不是好滴………”這是劉家莊流傳的東山口音民歌,都過去三百年了,祖籍東山的劉家莊人,還帶著點兒東山老家的口音。
由于劉家莊唱大戲的歷史悠久,村里的演員們唱功細膩到位。
因此,劉家莊的民間戲團聞名周邊。
每到正月里唱戲的那這幾天,都會吸引方幾百里的人們前來聽戲,真的出現搬姑請姨叫姥娘來聽戲的情景,那場面真可謂是人山人海。
每到劉家莊演出時,現場都會有幾個手持長竹竿的民兵維持秩序,長竹竿是用來敲打那些在劇情高潮時情不自禁站起來大聲叫喚、影響后邊觀眾的人。
當然,不僅劉家莊自己組建的民間藝術團體在這里進行表演。劉家莊街道辦還邀請了其他地方的戲團或者專業演出團體,前來演出。
在這個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人們更注重自娛自樂。以前農村農民主要工作就是農耕,因而農閑季節就成了他們盡情玩樂的時候,當時流行的民諺:“耍正月,鬧二月,瀝瀝啦啦到三月”也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每年劉家莊的劇團在自己村里演出5天后,都會被周邊的村子邀請去演出,直到春耕農忙時,才會正式結束。
時光悠悠,歲月如梭,滄海桑田。隨著劉家莊取代mtg成為京西周邊地區新的中心后,這里的就成為京西乃至冀省周邊地區的商業中心,甚至文化中心。
劉家莊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這幾天里,每天都能迎來一兩萬人的光臨,村里的每條大街小巷里都是人山人海。
劉家莊的戲臺是上午、下午和晚上都在唱戲,叫做“三開廂”(因為古時劇場里的看官都是坐在包廂里看戲的)。
每次開演前,樂手們會吹奏些戲曲片段來熱場,臺下的觀眾早早就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伸長脖子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