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出門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一輛馬車,劉之野出于好奇也和父親劉竟齋一起去了。
那時候的冬天真冷,馬車又慢,劉之野實在凍得忍受不住了就下來走走,不停地跺跺腳、搓搓手,捂熱之后再坐上車子。
其實親戚們離得都不太遠,有五六里路的,有十五、六里路的,最遠的也不過二十幾里。
如今回想起來,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當初的路程竟是那么遙遠。
“一唱戲,雞的頭就開始疼了!”當年,奶奶對劉之野開玩笑地說。
劉之野這些小孩子卻高興得合不攏嘴,因為能吃上好吃的了,既有雞肉又有炸油糕,也能花一個大子兒買個小喇叭吹吹。
唱戲更是小商小販的巨大商機。人家的消息很靈通,像趕集般蜂擁而至,有賣小孩鞋帽玩具的,有賣布匹的,有賣香煙的,有賣瓜子的,有賣糖葫蘆的.
這個時候,村里的男女老少尤其是小伙子、小媳婦都會精心打扮一番,在看戲的時候亮亮相,就連平時不喜歡出門的大姑娘也要露個面。
這種場面就像過年那天一樣,大家都要穿上新鞋、新衣服到街上走一走、站一站,故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新氣象。
愛操心的大娘就會和大家說一說,老三家的女孩子也長大了,該找對象了。
到了晚上就更熱鬧,年輕人出來本來就不是為了看戲,而是為了搞對象。
男孩子們看看這個姑娘是誰家的女兒,瞧瞧那個姑娘是誰家的親戚,看見長得漂亮的姑娘就向人家打一聲口哨,這算是當時年輕人的一種問候方式。
女方如果表示友好或同意的話,就抿嘴回頭莞爾一笑;如果看不上的話,就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開。
三叔公劉元海當年和她媳婦蓮花就是在唱戲的時候搞上對象的。
村里唱戲也是人們走親訪友的好機會。人們問長問短,看誰家的親戚來了,來了多少親戚,都是誰來了。
唱戲的時候也是左鄰右舍相互攀比的時候,吃得好賴不重要,關鍵是看誰家的親戚來得多,這也是顯擺人緣好壞、人氣旺衰的時機。
唱戲最令人頭疼的事情莫過于為搶占座位而爭吵,劇場是露天的,演員在臺上表演,觀眾在臺下觀看。
你說你來得早放了磚頭,他說他來得早做了記號,各說各的理而糾纏不休。
在旁觀者極力勸解說和之下,一場風波很快就風平浪靜。
而占座位的小孩子們根本看不懂戲,唱戲的鑼鼓聲一響起來就開始睡覺,戲唱完了,他們的覺也醒了,于是跟著大人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看戲啦!看戲啦!”一個身影沖向劇院。是的,你沒看錯,那個人就是劉之野的戲迷爺爺。
老爺子很喜歡唱戲。清晨,爺爺在院子里“啊啊啊”地練著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