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院里有兩座禮堂很著名
一座是總后禮堂,一座是解放軍政治學院禮堂。
這年月,禮堂幾乎天天演電影
從最早的《江姐》到后來的《長征組歌》都曾在這里第一輪上演。
大院的孩子們和父母來自五湖四海,說著南腔北調。聽不懂也沒有關系,混熟了,很快就能聚在一起。
大家一起玩耍,各種瘋玩有時候出去玩,就差某個小伙伴,一群人在小伙伴家樓前叫喊那陣勢跟行軍打仗似的。
玩兒到飯點,等各家大人叫喊回家吃飯,大伙兒才各自散去。
部隊大院的駐地,都有自己的生活圍城。各大院自成系統:高大的軍院大門,以及以大院編號為代號。
同學之間回答住什么地方都會說:住某某號院。
大院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自帶優越感:住的是部隊統一配給大房子,家里有軍線電話
小時候就玩過槍,走到那都愛裝著軍裝。
冬天披軍大衣穿翻毛軍勾,在街上還沒什么車的時候。大院里面就有紅旗,伏爾加,老奔馳。
更優越的是大院里面都有特供,吃的巧克力和大白兔奶糖、以及整筐發的水果,各種戰備罐頭,壓縮餅干,還有特供的煙酒在外面根本買不到。
部隊大院子弟,也都自成圈子
一般輕易不和院外人交往,不同大院的子弟經常會“串”。
但恥于跟外邊的人打成一片,
以前院墻外背著筐子撿糞的農村孩子特別多,大院這幫孩子一看他們來了,特別喜歡趴到墻頭拿石頭砍人家,說是“打土鱉”,你說壞不壞。
在大院長大的小孩,打小就知道誰家級別高。大家雖然都在一塊兒玩,級別低的家庭孩子的基本上插不上話,還會經常遭到取笑。
例如,兩個小孩為了一個活動起了爭執,有一個父親是參謀長的孩子過來協調:“你爸什么級別?”
“上校。”
“你爸什么級別?”
“中尉。”
參謀長的兒子果斷地說:“聽上校的。”
各個大院兒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身份標志。海軍的孩子穿一身藍、白襪子、球鞋擦得雪白,自行車也有講究,卸掉后座,同伴坐在前頭的大梁上。
空軍的孩子上身是陸軍下身是海軍,也就是上綠下藍,飛行夾克倒是很顯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