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女人出嫁時的三宗寶,“夜凈兒”、“子孫盆”和“長命燈”。
“夜凈兒”就是臉盆、腳盆、盆。
“子孫盆”就是洗騎馬布用的盆子。
劉之野還給小妹準備了幾套金銀首飾、古玩字畫等貴重物品。這些可都是過去非常富有的大戶人家,嫁女兒才用的陪嫁物件。
過去一般中、下等人家在嫁女兒時,都非常簡單,一大一小兩個木箱,放上四季的衣服、臉盆油燈等。
這其中的料器盆景是早年間旗人結婚必不可少的嫁妝。
制作非常講究,京做木罩,三彎腿仿炕幾木座。料器的花卉做工精細,美觀大方韻味十足。
故宮博物院中最多的陳設就是京做料器盆景。
除了以上嫁妝,劉家還準備了許多象征好兆頭的東西。
以痰盂作子孫桶,希望女兒開枝散葉,兒孫滿堂。
以紅尺作子孫尺,有良田萬頃之意;銅盤及鞋則寓意同偕到老;銀包皮帶有腰纏萬頃之意;剪刀又指蝴蝶雙飛;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祝福新人恩愛纏綿;龍鳳碗筷作衣食碗,有豐衣足食之意。
合婚之后,進入婚姻的第二個環節:下定、過禮、過嫁妝。
此時,黎家要請一位有夫有子的“全和人”攜帶金銀首飾前往劉家來“下定”。
下定之后還要“過禮”,也就是俗稱的“放大定”。
“放大定”當天,黎家要把迎娶劉之若的日期告訴劉家,并將新娘婚禮時穿戴的衣服首飾也一并送到劉家來。
“放大定”的禮單更加豐富:像什么鵝酒、鮮魚、豬腿、羊腿、糕點……這些都是老京城人“放大定”的必備禮品。
等到辦喜事地前一兩天,劉之野帶著倆兄弟把嫁妝就抬到了黎家。
劉家陪嫁的嫁妝大到家具,小到茶具,包羅萬象。這是因為嫁妝越多,新娘會在婆家的地位自然就越高。
過嫁妝后幾天,就是婚禮的正日子了。
這幾天小妹劉之若正式從單位里請了長假,在家里準備結婚事宜。
然而,面對即將離開這個承載了她二十多年成長記憶的家,她的心中不禁泛起陣陣漣漪,情緒略顯低落。這份對家的依戀與不舍,在她心中悄然蔓延。
甘凝是過來人,一眼便洞察了小姑子心中的不舍。她溫柔地勸慰道:“小妹,別傷心,婚姻是新的開始,并非與家的訣別。想家時,隨時都能回來,嫂子我也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你并不孤單。”
“婚后,和夫家好好相處,要對孝敬自己父母一樣去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把勝利的兄弟姐妹,視作自己的至親手足。”
“如果,你在黎家受什么委屈了,也別強忍著,一定回家來跟哥哥嫂子訴說,有哥哥嫂子們給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