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日子里,棒梗等人就漸漸地適應了挑水的生活。
因為挑水實在辛苦,他們刷牙洗臉不舍得浪費,都是一人只用一茶缸水。
再后來,六名知青就明確分工了,男知青們負責挑水拾材,女知青負責做飯洗衣。
到了春耕春播的大忙季節,可就累壞了這六名大城市里來的知青們,他們打小沒干活這么重體力活。
什么挑糞抬筐,拉犁耕地,拉耬耩地,一天下來,別說讓他們做飯了,就連讓他們吃飯他們都懶得端碗。
好在知青們有國庫供應糧,不用挖野菜,不用為吃飯發愁。
經過了春耕春播,經歷了秋收秋播,農村最苦的勞動知青們基本都體驗過了,他們幾個人也慢慢適應了這里地艱苦生活環境,挑水挑擔也非常熟練了。
沙梁壩大隊雖然也播種冬小麥,可坡地干旱,冬季會有很多麥苗被凍死,一畝地的產量很難達到一百斤,遇到冬季干旱,有時連麥種都收不回來。
所以啊,沙梁壩大隊很少種小麥。
知青們第一年有商品糧,每個月還有一點白面,當地的老鄉們,除了年三十的那頓餃子和大年初一吃頓白面饃,平時根本就吃不到白面。
知青們每次吃白面饃,都會給村里的娃娃和老人送去嘗一嘗。
轉眼就到了這年的初秋,知青們的口糧眼看就斷頓了,其他人正在發愁的時候。
棒梗卻沒有坐以待斃,他立即把跑去大隊部,這個情況告訴了孫支書。
孫支書說隊里就有一點麥種和備用的春播種子,并沒有多余的儲備糧。
好在那時田間的紅薯葉和馬齒莧還有一些野菜能充饑,還不至于挨餓。
秋收前的那幾天,知青們徹底斷頓了,就在知青們為無米之炊發愁時。
孫支書背著半袋子玉米面端著十來個雞蛋來到了知青集體戶,笑著說:“這些玉米面你們先吃著,再有十天半拉月新糧就下來啦,就算再難,有鄉親們在,絕對不會讓你們挨餓。”
看著孫支書背來的玉米面,棒梗心里有些震撼,他打小就是個自私自利的人,根本想不到,有人在自己家還餓著肚子的情況下,卻在想著別人,于是他說:“孫支書,您把玉米面都給我們送來了,你們一家人吃什么呀?”
孫支書笑了笑說:“我家夠吃,我家夠吃。”
第二天中午,棒梗和劉玉蘭去孫支書家送面袋子。
見孫支書一家四口人在吃午飯,發現他們一家人吃的卻是菜團子,喝的是玉米面稀粥,那粥稀的都能照出人影。
看到那一幕,劉玉蘭感動的當場都流淚了。
而棒梗,心里也是不敢置信地道看著眼前的一目,他不明白,怎么會有這么傻的人,寧愿自己受苦也要照顧別人。
其實,棒梗他們幾個知青們不知道。
他們這些知青們的人均口糧在沙梁壩大隊是最高的,他們的口糧比普通社員家要多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