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知青們不會合理安排用糧,才導致了糧荒。
社員們春天就開始挖野菜吃野菜,什么米蒿、薺菜、灰灰菜、馬齒莧都吃,能曬干的還曬一些以備不時之需。
初夏的洋槐花、榆樹葉也要摻合玉米面蒸菜饃,就連秋天的蘿卜纓子、紅薯葉子等也都曬干儲備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正是因為這樣,鄉親們才不會挨餓。
這年秋后,有兩名跟棒梗同期而來的知青選擇應征入伍離開了沙梁壩大隊。
臨離開沙梁壩前,他倆和棒梗等人一起又到村前的溝里看了看社員們吃水的那眼水井,大家早就有心把那眼水井往深里挖一下,可下面都是堅硬的巖石,尖鎬和老镢頭根本無法刨挖。
鄉親們的吃水問題,一直是知青們最想解決的大事情。
有來必有往,隨著兩位熟稔摯友的離去,沙洲壩又迎來了幾位新面孔。
鑒于棒梗等人在隊伍中的資深地位,加之他們作為僅存的兩名男性知青,自然而然地,棒梗被推舉為這群知青的領頭人,肩負起隊長的重任。
…………
69年12月,作為剛下鄉不久的“知青”易援朝,就從農村應征入伍到夏國人民解放軍京城衛戌區警衛二師,成為一名光榮的夏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當然,易援朝能夠加入警衛二師,與劉之野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
劉之野夫婦對這小子青睞有加,但易援朝的到來,并非全然出于他們的私情。他本身便是個出類拔萃的小伙子,心地純良,學業優異,只是命運多舛,學業被迫中斷。
易忠海為了兒子易援朝的前途,不惜放下身段,親自上門請求劉之野的幫助。
而劉之野見易援朝是個可造之材,也不愿讓他就此沉淪,便決定助他一臂之力,讓他投身軍旅,期望在部隊中繼續磨礪成長。
然而,此事一經劉海中耳聞,他便心生盤算。
其三子劉光天,今年亦踏上了下鄉之路,盡管平日里他對家中子嗣多有疏離。
但念及自家血脈未來若能有所成就,終歸是喜事一樁。
于是,他與易忠海旁敲側擊,確認是劉之野在背后助力后,心中便萌生了新的打算。
新兵訓練結束后,易援朝分配到工兵團二營四連一排二班,修建開鑿戰備山洞,部隊駐扎在京城郊區西山溝,那里崇山峻嶺,綠樹蔥蔥,山坡上到處是柿子樹,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小燈籠般橙黃的大柿子,煞是好看。
易援朝剛下連隊不到一個星期,就聽說一連一名18歲的桓仁籍戰士在山洞剛剛爆破完,安全員還沒有檢查完山洞,他即沒戴安全帽又未經任何人允許,就手拿鐵鍬急匆匆冒著山洞內未盡的硝煙沖進山洞,結果被洞頂掉落的一塊石頭砸中頭部倒在血泊之中。
易援朝幾個新兵進洞施工前,連長非常嚴肅地結合血淋淋的案例,對他們新兵進行了安全教育。
開鑿巖洞分為三班倒,易援朝第一次進山洞是夜班,白班是負責鑿巖爆破的。
易援朝和戰友們戴好安全帽,手拿長把平面鐵鍬等待在巖洞外,當山洞里傳來幾聲轟鳴爆破聲,頓時硝煙彌漫在洞內。
伴隨著鼓風機往外擴散著,易援朝和幾名戰友未等煙塵退盡,一時頭腦發熱,忘記了連長的安全教育,顧不得有沒有危險,拔腿貓腰就往洞里沖,結果被班長安全員當頭棒喝一聲:“你們不要命了!”
當洞內煙塵消盡,班長安全員帶著長長的鐵棍和手電筒,全副武裝進入洞內排除險情后,易援朝幾個才小心翼翼的跟隨班長進入洞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