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野等干部邊走,邊觀察。
只見8名戰士們挨個有序圍坐在一張大桌前,等待指戰員給他們分餐。
不難看到,他們吃的還是大鍋飯,除了主食大白米飯外,還有辣椒炒肉和肉沫茄子兩道硬菜,不僅量大管飽,并且營養均衡,足以稱得上是美味了。
在這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解放軍的待遇還算不錯,當兵是這時群眾們的夢想,因為不僅可以報效國家,還能吃上平常難得一見的飯菜。
平時戰士們的條件也比較艱苦,像衛戍區區駐扎在京城的部隊,伙食一般會好一些,但是以陸軍常規標準來算,每天依然只有4毛5分錢。
按照六十年代末的物價,1毛錢能買到4根鉛筆或者三斤青菜,戰士們光靠伙食標準還是能跟得上訓練的,而且部隊還每人每月供應45斤糧食、1.5斤食用油。
當然,即便量的供應很足,不過質卻完全比不上后世的部隊生活條件。
例如吃肉,一般部隊平時只有建軍節和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其他時候得看養的牲畜長得好不好。
而劉家莊的警衛二師,背靠著劉家莊,所以在生活上要比其他部隊強強不少,平時也能有個硬菜。
除了吃肉,比如說大白米飯,在這時也是奢侈品一般的美食,平時吃得最多的僅僅是粗糧饃饃配咸菜,偶爾能吃上細糧,也是口感不怎么好的三季稻米。
像后世影視劇中戰士們表現出來的有序景象,在這年月卻比較少見,盡管部隊向來以紀律嚴明著稱,但是在吃飯的時候就管得比較寬松。
這時期全國各地的部隊都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而這無疑正是六十年代末物資匱乏,和戰士們樂觀態度的真實體現。
不過戰士們吃飯積極,卻苦了做飯的炊事員們,像是在開飯前幫忙整理碗筷、打舀飯菜已經是比較輕松的活兒了,平時還會更忙。
每天早上5點整,他們就要準時起床,然后開始準備戰士們的早飯,等7點半用餐完畢后,他們又要收拾食堂,然后休息一會開始準備午飯,晚飯同樣如此。
要知道,在六十年代末可沒有用機器做飯的說法,炊事員們得用手切菜淘米,一個炊事班得照顧連隊100多人的伙食,沒有健壯的身軀是根本承擔不下來的。
一年到頭來,他們日復一日地重復手工勞動,也許只有在過節過年的時候會輕松點,因為這時部隊一般會舉辦集體活動,有戰士們幫忙打下手。
劉之野隨后,慰問了炊事班的全體同志們,他謝絕了炊事班長給他們做小灶,堅持要給他們露一手的決心。
他今天要中午要回家吃飯,帶上通訊員曲建偉,以及司機楊兵,一起乘車回了家。
要說起他這位新司機楊兵,可是一名優秀的駕駛員。
這是于淼當初從汽車連一里手帶出來的好兵,他的駕駛技術比起于淼來也不逞多讓。
聽見門外汽車轟鳴,劉海中猛地站起身,脫口而出:“啊呀!劉師長回來了,咱們得去迎一迎。”
劉竟齋淡然一笑:“他一回家,身份可就變小了,哪有長輩出門迎接晚輩的道理?”
劉海中恍若未聞,執意出門相迎。待他跨出門檻,一眼望去,不禁暗自驚嘆:“這氣勢,真夠派頭!”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