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母親就隨著父親任由父親像部隊帶兵一樣的帶著和管理她們。
她們從小要是調皮不聽話,只要母親一說,“回來告訴你們的父親去!”立馬就都乖乖的了。
林雨45年出生的時候,她父親才30多歲,正是氣盛的年紀,在部隊里帶部隊,回家管孩子,她前邊的兩個哥哥挨打更狠,姐姐倒是沒怎么挨罵挨打,原因是姐姐出生后差點夭折,醫生說活不了了,是父親從部隊騎馬趕到醫院,拿槍逼著醫生給搶救過來的。
所以小的時候,全家孩子只有她是父母給過過生日的,其他孩子沒這待遇。
林雨從小就認為父母有些偏心眼,很不服氣。特別是后來生了她妹妹弟弟,老來得子,父母的偏心就有點大了。
但在這樣的老軍人家庭氛圍中,林雨打小就懂的了忍讓、堅毅、服從、努力!
特殊的家庭教育使林雨成就了現在的她。二十多歲,她就成為部隊醫院里的護士長。
當然她的兩個哥哥在部隊里比她干的更出色,一個當了飛行大隊長,一個是正團長,都是中高級軍官。
姐姐妹妹也都是部隊醫院的科室醫生,護士。
如果說她們這些老軍人家庭里出來的孩子們身上具備什么樣品質的話,林雨想“忠誠、責任、擔當、堅毅、耐勞、守成”應該是他們這代人身上特有的烙印。
因為部隊大院的孩子們的父輩之所以能夠在部隊帶兵打仗,靠的就是吃苦能干的優秀品質才得以在部隊長期干下來直到終身老部隊。
他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同樣的也要求孩子們要像他們一樣從小就培養吃苦精神,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所以他們把孩子早早地送進部隊里去。
要他們跟許多比他們年齡大、體力好甚至學歷還低的來自農村的戰士一起摸爬滾打,并在部隊里培養嚴格的遵守紀律、加強軍事訓練以及進行思想改造等方面的鍛。
所以老軍人的孩子們完全沒有孩子和未成年人的這個概念了,似乎從小就感覺到自己就是個戰士。
林雨家一個院里的,老革命譚發貴的女兒譚桂英,15歲就到承德戰備醫院當兵,先是喂了三個月的豬。
這里有30幾頭豬,每天天不亮,她就去煮豬食。
因為豬圈在半山腰,就用扁擔往山上挑,人小挑累了就休息會,受不了也要堅持,因為這是崗位和任務。
后來給家里寫信訴苦,她父親來信說,“我們過草地的時候,吃什么?你現在再苦也沒有我們那個時候苦呀,別人能夠吃的苦,你也必須能吃的苦才行!”
如果說命運對老軍人的孩子有所惠顧的話,那就是在他們只有十四、五歲的年紀的時候就被那些心中只有黨和軍隊的老軍人們送進部隊,去吃父輩們所吃的那些苦,受父輩們所受的那些教育。
這年月,類似的故事太多了,老軍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們似乎天生就是屬于軍隊和國家的。
他們真的沒有自我的選擇和所謂的幸福童年少年的感受,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輩們學會了吃苦、服從、忍耐和忠誠等等優秀的品質,這種品質也使他們受益終生,也會傳給他們的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