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京城人的習俗,過了“立秋”,就算是秋天了。
劉禹錫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其意是說人們自古以來每到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而劉之野卻認為秋天更勝過春天,有一股昂揚向上的精神。
老舍曾說過,春天要住杭城,夏天要住青城山,而秋天一定要住在京城。
因為,京城的秋天便是天堂。青天下的馴鴿飛聲陣陣,紫禁城的紅墻燦爛奪目,中山公園、北海的菊花齊姿綻放,鱗次櫛比的胡同,到處都是黃葉飛舞。
郁達夫也說過,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秋天的北京城很美也很短暫,長空萬里,云無留跡,當熱烈的陽光灑向這座古老的城市,它頃刻間散發著時光倒流之美。
在京城生活過的人們想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就算是再忙,可能到了秋天,也一定要去地壇公園里踩踩金黃的樹葉。
秋天的地壇,紅的楓葉、黃的銀杏、綠的松柏,配上紅墻綠瓦和澄藍的天空,沒有了古人口中的萬里悲秋,多了些沉寂和寧靜。
從小在胡同里長大的劉之野也認為,秋天是燦爛的、秋天是美麗的。
而且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家里孩子們盡情撒歡的時候。
由于工作需求,劉之野頻繁穿梭于軍區與劉家莊之間,偶爾因時間緊迫,他便會選擇在南鑼鼓巷那座古樸的四合院中休憩。
閑暇之余,他會刻意放慢步伐,細細品味這個時代的景致,深知這樣的光景,再過數年,或許只能深藏于記憶之中。
劉之野行走在南鑼鼓巷區域內的胡同里,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最具老京城色彩的秋天,在這縱橫交錯的胡同里,滿是經典的京城特色老房子。
沿著南鑼鼓巷一直往前走,走到盡頭過馬路就是北鑼鼓巷了,這里位于東城區安定門街道。
北鑼鼓巷,北起安定門西大街,南止鼓樓東大街,東與花園北巷、花園前巷、車輦店胡同、謝家胡同、分司廳胡同、北下洼子胡同、大經廠胡同、大經廠西巷相通,西與東絳胡同、千福巷、朗家胡同、紗絡胡同、凈土胡同、琉璃寺胡同、華豐胡同相通。
清代屬鑲黃旗,稱北鑼鼓巷,名稱來源一說以平民命名的鑼鍋巷即鑼鼓巷;另一說,此處因多鑼鼓之商,又在鼓樓東大街之北,故得名。
最近幾年,這里又被改名為“贊軍街”。
北鑼鼓巷算是京城最美的胡同之一了,這里入秋后,黃葉飛舞,古韻十足,高大的老樹黃葉搖搖欲墜,枝葉垂落,隨便一拍就是一幅美景。
大多數人可能只聽說過南鑼鼓巷,卻沒有聽說過北鑼鼓巷,京城究竟有多少條胡同,京城人自己可能都搞不清楚。
歷史上的京城就以胡同眾多而著稱,民間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的說法。
像什么東牛角胡同、輸入胡同、米市胡同、青云胡同、儒福里、大川胡同、教尉營胡同、百順胡同、百花深處……,就數不清。
這年月,胡同里外老百姓們的生活是閑適的,他們曬白菜、曬被子、嘮嗑、吵鬧、寫信、遛狗、逗鳥、散步、乘涼……
生活里也有逼仄,狹小的屋子,晾曬不開的衣物,沒處打轉只能在屋外洗頭的婦女,以及簡陋的公共廁所等。
也有辛勤的勞動,坐著馬車上班的青年,賣西瓜在露天睡覺的大爺,拉貨的板兒爺,兜售高倍望遠鏡的小商販,等著被雇主挑選做保姆的鄉下小姑娘,找活兒干的民工,還有給樹打藥的綠化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