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小街,北起鮮魚口,南至珠市口,不過長一里地,卻是果攤兒鱗次櫛比,批發兼零售,如同現今西紅門外的新發地。
“果子市在前門東……列燈火如晝,出諸果陳列,充溢一市。”
這時候,京城大街上還有一景,便是賣糖炒栗子的。
“每將晚,則出巨鍋,臨街以糖炒之。”
“每日落上燈時,市上炒栗,火光相接,然必營灶門外,致礙車馬。”
巨鍋臨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礙交通,想必很是壯觀。
而且,一街栗子飄香,是這時節最熱烈而濃郁的香氣,蓋過了這時節的桂花香味撲鼻。
當然,上述等地的水果、干果來源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于京西劉家莊等地區。
過去秋分后,大街上另有一景,就是賣兔兒爺的。
這種兔兒爺是用黃土加水和泥做成的,燒干之后,涂上顏色,大小不一,造型不一,有的騎馬,有的騎虎,有的穿著戲裝,扎著靠旗,摞成小山一樣,堆放在攤子上賣,有竹枝詞說“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爭擺兔兒山。”
這里說的佳節,是指中秋節,秋分節氣是緊緊挨著中秋節的。
今年更是如此,秋分過后一天,便是中秋節。
其實,夏國古代最早的中秋節,其實定在農歷的“秋分”節氣。
由于“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中的日期每年不同,導致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升起,不能賞月僅止于遺憾,祭月而無月則是極掃興的事情,所以到唐朝初年,改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后一直延續下來。
在過去,這時節不僅是月餅上市的時候,更是少不了兔兒爺列陣的。
不過因為特殊原因,這幾年也不再興這個,好幾年市面上沒見過賣這玩意兒了。
要說這過中秋,當然是水果最好賣。
因為,水果買回家,除了解饞外,還有祭月之用。
但能上供臺的水果也有講究,比如梨因與“離”音同而不能上供臺,西瓜要雕成蓮花瓣,藕最好是九節的。
等到祭月之后食用時,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蘋果,《舊京風俗志》上說:“中秋節為團圓節,此日家人父子,共相慶祝,照例必食蘋果,謂之團圓果,故蘋果之價,此時最貴。”
在北方秋季京秋水果盛宴中,蘋果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兒。自古以來,京西地區就有蘋果福地的美譽。
巍峨壯美的燕山和太行山交匯會于劉家莊西北部,形成綿延百里的狹長山前暖帶,溫榆河發源其陰,白河橫貫其陽,潤澤著山腳下這片適宜蘋果生長的“風水寶地”。
這些年,京西劉家莊盛產的蘋果多為“國光”小蘋果,尚未引進后來的“紅富士”品種。這“國光”小蘋果,滋味獨特,甜中微酸,令人回味無窮。
劉家莊憑借科學的栽培技術,每畝地能收獲3000至5000斤小蘋果,產量驚人。
目前,全地區已種植超過三十多萬畝的蘋果,年產量高達上百萬噸,成為遠近聞名的“蘋果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