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一會兒,父女倆發現前面的樹蔭底下有位賣冰鎮雪花酪的。
一個四十多的中年人擔著兩個直徑二尺左右的木桶,上蓋白布,桶內裝得滿滿的碼放整齊的蘭花小白瓷碗,碗與碗之間,有一塊小木板,就像碼放蜂窩煤一樣,碗內是潔白的奶酪,清爽香甜。
劉淑賢頓時精神一震,一臉希冀的對劉之野說:“爸,我要吃雪花酪!”
劉之野從兜里掏出一大把毛票,他也不知道是多少錢,就一把遞給她了,“成,你去買吧,剩下的歸你當你的私房錢。”
劉淑賢聞言一喜,他們老劉家雖富庶,但家風嚴謹,無論是祖輩還是劉之野夫婦,皆對孩子花錢如流水的行為嚴加管教。
平日里,三個孩子手頭非常拮據,幾乎無零用錢可言。
每逢過年過節,長輩們賜予的壓歲錢等財物,也悉數被母親甘凝以代為保管之名收歸囊中。
如此環境下成長的劉淑賢三姐弟,自幼便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懂事與節儉。
幸得家庭熏陶,他們未沾染絲毫紈绔之氣,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劉淑賢如今已是及笄的少女了,心中自然萌生了積攢私房錢的念頭,渴望用這些錢去換取那些心儀已久的小物件,滿足自己少女時代的小小愿望。
而劉之野,作為一位深諳世事的父親,總能在不經意間給予女兒一些零用錢,既不過分溺愛,也不失為一種對女兒金錢觀念培養的微妙引導。
這父女倆來到了大樹底下的賣雪花酪小販的攤位前。
劉淑賢先去跟小販買“雪花酪”劉之野就一屁股坐在了大樹底下的路基石上乘涼。
“大爺!買兩碗雪花酪!”
“好嘞!誠惠!一碗三毛!”
劉淑賢給了他六毛錢,剩下的錢被她立即揣兜里去了。
等這雪花酪端上來時,碗上還冒著冷氣,奶酪上放一片鮮紅的山楂糕,或幾點金黃的糖桂花。
劉之野也是有年頭沒吃過這玩意兒了,不過家里的孩子們道是沒有短了他們的嘴。
他吃在口中,寒沁舌喉,甜潤心脾,似乎任何奶制冰點,如外國的什么‘櫻桃圣代’、紫雪糕等都無法比擬。”
但此物昂貴,這年月能吃得起的人并不多,一碗奶酪的價錢相當于一斤玉米面的價,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極少有買的,也就是在劉家莊這小販的生意能好些。
過去,這是“中上人家”才能吃得起的美食。
因為那時候沒有冰淇淋以及其他冷飲如“北冰洋”之類的。
所以夏天中午常叫酪鋪送一桶酪來——可不是天天吃,而是有客人來,或者過生日才有此消費。
老京城出名的酪鋪不少,比如甘石橋的二合義、東四牌樓和西單牌樓的酪鋪等,但最有名的當數前門外門框胡同的“奶酪魏”,他家的酪,牛奶純而新鮮,所以味道與眾不同,大碗帶果的尤佳,奶酪里面有瓜子仁,于喝飲之外有點東西咀嚼,別有風味,每途經其地,或散戲出來,必定喝他兩碗。
這挑著擔子賣雪花酪的制作工藝就比較簡單,是事先準備一個大木桶,木桶里面再裝一個鉛鐵做的細長小桶,小鐵桶的中間有軸,底下和大木桶的凹槽相連,軸上纏有一條膠皮帶或一根拇指粗細的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