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大人們叫小孩子去買來半碗江米酒,做發面引子。
蒸出的饅頭,又白又暄騰,還散發一股酒香味。有的還捎帶賣金橘、甘蔗、青果,嗓子疼,可以買幾顆青果含,很見效。
這些小販還有賣“甑兒糕”的,現做現賣,小孩子們最愛吃。
小車上蹾著火爐支口蒸鍋,鍋上沿蓋塊有多個圓孔的木隔板,每個孔上扣著個小蒸籠。
把和好的大米粉里包進芝麻、白糖,一團團填入模子,分別扣入蒸籠,等個四五分鐘就熟了。把糕夾出來,再撒上瓜仁、青絲、紅絲,又松又軟,熱騰騰就得了。
伴隨著“賣酸棗面兒——糊涂糕!”的吆喝,小販臂挎柳條筐來了。
買來成塊的酸棗面,有的小孩就直接啃。大人們常用熱水沏開,加點糖給他們吃,又克食助消化,還能安神。
“糊涂糕”,是把不太好的紅果連皮帶肉、核一起搗爛,加入糖精,用小竹片抹在紙上。
小孩捧到嘴邊舔著吃,往往粘到臉上,活像長了胡子,所以又叫“胡子糕”。
賣“玻璃粉”的小販,是用小鋼棍敲著車上掛的小銅鐘進街的。
“玻璃粉”是把“洋粉”加水熬成湯,加入粉紅、淡綠等食色,晾涼成凝凍。
吃時舀到碗里,再澆上杏干煮的糖水,酸甜可口,多用來哄小孩。講究的主兒,要到大飯店吃“杏仁豆腐”。
那是將杏仁搗爛煮水,摻入“洋粉”,熬成湯,舀入小瓷碗,晾涼成凍。吃時,用小刀將“豆腐”劃成菱形小塊,澆上桂花糖汁,用小勺擓著吃。
“哎——溝蔥兒——大青椒,西紅柿——茄子——嫩黃瓜!”串街賣青菜的小販,嗓音倍兒亮。
冬天里,在“暖棚里”陪育出來的“細菜”,綠油油、嫩生生的,被碼在大席簍子里,上面苫著小棉被,用小推車或挑擔子賣。
自從京城地區開始盛行“蔬菜大棚”后,這冬季人們再也不用一直吃“老三樣”了。
而且為了老百姓買菜方便,菜市場還派員工們沿街串巷的去賣菜。
這蔬菜供應不緊張了,京城地區也就索性取消了票證買菜。
一聽見賣菜人的吆喝,四合院內的婦女們便紛紛早起,如潮水般涌向賣菜攤。
小當今早亦需返崗,故也早早起身,趁此機會為家中添置了些許菜蔬。
“三大媽,您也趕早來買菜呢!”小當熱情地打招呼。
“是啊,小當,”三大媽笑瞇瞇地回應,“這雪一連下了好幾天,賣菜的都不見蹤影,我估摸著多買些囤著,萬一再下雪,新鮮菜可就難找了。”
小當一聽覺得有道理,“哎!那我也給我奶奶多買點。”她現在掙得工資不少,吃住也都在廠里,衣服基本上穿工作服,所以自己花費多。
這有錢了,她也舍得給家里花些。
…………
傻柱伺候完上學的兒子何秋,又去叫醒了還在懶床的王秋菊,“秋菊,該起來了。”
王秋菊其實早就醒了,她就是想在這溫暖的被窩里多趟一會兒,最近她們局里挺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