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后,農村熱炕孵小雞賣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這是老太太們的拿手好戲。
這時,小孩子們的營生也不少,做完功課便拿著小花鏟,挎著小籃子挖野菜去了。
背風向陽的坡根兒,菜畦風障底下,苦麻兒苣荬菜正嫩,挖回去擇好洗凈一焯,泡一泡,去去苦,擱點煮老咸菜的咸湯兒,淋上點醋,吃去吧,酸的溜兒的苦陰陰兒的,清爽又敗火兒。
現在的人們也吃野菜,主要為了嘗嘗鮮,十多年前可是當盤兒菜吃的,當時物資匱乏,又經常鬧春荒,青菜是奇缺的。
不像現在,京郊是遍地的塑料大棚,反季節蔬菜便宜的跟普通季節蔬菜差不多價了。
因為還沒到春耕,劉文劉武這哥倆就帶著一群小孩子們在農田里“盜鼠窩”。
“盜鼠窩”挺有趣兒,這也是以前農村孩子們的營生之一。
實際是搗鼠窩,把莊稼地里的田鼠窩刨了,找田鼠的糧倉。
你得會找鼠窩,洞口周圍有其細密的爪子印兒。
順穴道走向一點點往下刨二尺來深,一般就是田鼠的居室跟糧倉了。
倉里有玉米、高粱、雜豆,有時還有花生,一般都有二三斤糧,裝回去一篩,正經的五谷雜糧!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該物歸原主嘍!
每每刨出田鼠來,成年的放掉,幼鼠可當寵物養,或拿到花城里的“鳥魚蟲市場”賣。
在“七十二候”里,立春的第三候是“魚陟負冰”,意為陽氣已動,魚漸向上游而近于冰,接著便冰融河開了。
那魚憋了一冬了,可見了天了,便露出頭張開嘴,飽吸新鮮空氣。
正愜意間,“歘”的一聲響,那魚已在劉寶林的抄網之中。
河邊抄魚的感覺真好,就是太勞神且收獲無幾,索性來個徹底的——駐壩淘水,竭澤而漁,一窩兒端,老少三輩兒盡收囊中。
結果挨了一頓訓斥,他媽劉玉翠吼道:“兔崽子,損不損呀你,魚崽子你也往回弄!把大的留下,剩下的全放回河里去!”
“得令!”劉寶林俏皮地向母親行了個軍禮,眼中閃爍著頑皮的光芒。
劉寶林并非真的貪圖那幾條魚,他家自小便不缺這個。他此舉純屬玩樂,享受的是捕魚過程中那份難以言喻的成就感。
此時,遠處傳來表弟劉武興奮的呼喊:“寶林哥,快來!這邊有兔子窩!”
一聽這話,劉寶林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他迫不及待地甩掉腳上的鞋,赤腳踏著草地,如同脫韁野馬般向表弟的方向飛奔而去。
“你這孩子,快穿上鞋,小心扎腳!”劉玉翠見狀,急得直跺腳,手里提著劉寶林的鞋,一邊喊一邊追了上去。
可是年齡快五十的劉玉翠,那能追的上這十五六歲的大小伙子?
跑了幾步累得她“呼呼”直喘,最后狠狠地罵了一句:“你等回家吧,看老娘我怎么收拾你……”
不過,劉玉翠也只是說說而已,劉寶林是她的“老疙瘩”,最疼得孩子就是他。
今天是周末休息,劉玉翠回家看望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