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棚子盡量利用樹木、電線桿甚至灌木等物以及家具固定,而且不斷地加固,或修繕得盡可能舒適一些。
街上的棚子也擠,每家能用的地方有限。
不少人只能在床上支個塑料棚子。
晚上,一張床上得睡好幾個人,或者輪流休息。
有的是幾家甚至十幾家人住在一個大棚里。
酷熱難耐,副食也難買,大人小孩兒,湊合著吃飽肚子就不錯了。
各工廠值班護廠的人員,也是在廠里搭的防震棚里睡覺。
市政府也為了市民的安全起見,動員人們不要呆在家里,而是走出來住在臨時搭的簡易棚或汽車里。
……
在這個夏天后,夏國大部分地區都搭起防地震的簡易棚,人們白天可以在室內學習和工作,晚上所有的人都要在搭的地震棚睡覺。
遠在s北的棒梗這些知青們也開始忙起來了,他們很快在村邊的曬谷場、學校操場等空曠的地方搭起了地震棚。
向社員們普及預防地震的基礎知識,叫社員觀察家中的禽畜有沒有反常,教人們地震來了如何逃生,晚上還要負責地震棚的安全保衛工作和觀察工作。
知青們預測地震的設備就是一個臉盤加上一個銅鑼或鼓,臉盤裝滿水,平放在地面,專人負責盯住它,只要臉盤上的水有異常的震動,便馬上敲鑼打鼓示警,叫醒人們逃生,每條村都有民兵值班。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或許人們緊張,也不專業,所以,經常會發生假警報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那晚,村村敲鑼打鼓,整個大隊的人就不用睡覺了。
……這一年的下半年,家住四九城里的好多人幾乎就沒有回過家。
因為,住在城里的人們,也全部要在各自搭建的地震棚里過夜。
城區所有空曠的地方,都是地震棚,由于搭建的材料來源五花八門,五顏六色,沒有規劃,……
當震發生后的第三天,為安全起見,北城有些胡同的居民被分散安排住進地壇公園。
南鑼鼓巷胡同群的大部分居民就被分配在地壇神庫一帶。
各家各戶自由找尋適合搭建棚舍的地方。
有木竿子的家庭在空地上挖坑埋樁,架梁加頂像模像樣地蓋起四角硬的棚子。
沒有建筑料的家庭選擇樹木密集處,借助樹干結繩拉纖,再鋪上塑料布或苫布搭出的棚子頗有戰地色彩。
入夜的地壇公園古樹參天,炊煙裊裊,燈光閃爍,人聲熙攘,一派野營景象。
轉眼之間,天氣從盛夏轉入立秋。人們在大雜院一樣的地壇公園已經住了近兩個月。
有的家庭開始準備砂石磚瓦,大有在“沙家浜扎下去”的打算。
地震后機關,工廠為了幫助職工過冬,也紛紛分配修建抗震棚的材料,主要是各種形狀的木材,紅磚,油氈和葦席。
許小年記得兩個月前的那天,夜半時分忽然被爸媽叫起來,半夢半醒中跑出屋子,只見院子里已經聚了好些鄰居,大家都在紛紛嚷著:“地震了!地震了!”
許小年還太小,不知道地震是什么意思,就覺得大家半夜跑出來特別奇怪,然后興奮得不得了,很快一點都不困了。
后半夜大家都不敢回屋子睡覺了,幸好是盛夏季節,大人們紛紛拿出涼席,搬出躺椅,在院子里休息,孩子們就在院里跑著玩耍,直到天亮,消息陸續傳來,大家才知道是喬頭發生了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