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布的棚子抵不過秋夜的寒氣,也許等不到那個虛無縹緲的余震到來,大人孩子們都受不了凍,于是陸陸續續地搬回家去住。
大家伙雖說是住在家里,但這心里仍然是七上八下的。
這會兒,社會上開始流行起了“土地震儀”來。
其實就是倒立的酒瓶,以為地震發生時酒瓶比人的反應敏捷,人睡著后聽見酒瓶倒的聲音就可以醒來逃命。
一時間,酒瓶竟然成了緊俏品。
但也因此鬧出不少誤會,有一天許大茂將酒瓶豎在窗臺上,結果酒瓶被風吹倒了,碎裂聲傳到滿院,以為是地震來了,大家慌忙跑出去一看,竟是虛驚一場。
臨近國慶節前,城里的大部分居民們遵循安排,回到了胡同里熟悉的家。
這場地震改變很多人的生活。
每個家庭都有了一批單位里給發的抗震木材。
從學校回到家后,95號院為了繼續防震,街坊鄰居們就在屋檐下,在院里,甚至在胡同口搭起了抗震棚。
有一百多年的老北城胡同布局,幾百年的四合院結構,統統在這個秋天被改變了格局。
傻柱就用劉之野給他的兩塊搭蓋卡車用的軍用苫布,搭成了大棚子,里面安裝了電燈,還搬進來了電視機,還可以在床上打麻將、撲克……
這段時間,他家的防震朋成了95號院里最熱鬧的所在,每天晚上都要鬧騰到很晚。
“全家人住在這個大棚子下,不像在抗震,倒像在過兒童‘夏令營’”。
躺在新建的抗震棚里,人們感覺到的不是地震欲來的恐慌,而是新的生活空間帶來的幸福。
等幾年后大多數年輕人回來后,因為工作暫時沒有著落。
在耐心地等待中,這幫年輕人們就總想干點什么,以便在家庭證明自己的存在。
他們就把自家戶外那簡易的抗震棚推倒,重新蓋成可以住人的小廚房。
有的人還用家里的抗震木材做家具以改善生活條件。
或者在別人上班的時候,上街買菜,準備一家的晚飯,長時間下來也居然練就了廚房手藝。
再過幾年后,抗震棚演變出來的新居矗立在四合院里,胡同里,大街旁。
走進這些大雜院內,一間間用木板、鐵皮以及說不上來的各種材料搭起的小棚子,把本就不大的小院擠得滿滿的,最窄的小道不足兩米寬,小道邊停著裝滿貨物的三輪,堆著各種雜物,連個讓人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遠處的角落,還有幾處在平房頂上搭起的二層、三層,還有的一棟簡易樓頂上居然蓋了一排小房子。
彎腰走進不到1.5米高的小棚子,黑呼呼的,將就著能放下一張小床。
隔壁的一間小棚子內,就是燒菜做飯的廚房,這個“廚房”太小了,燒菜的人轉身時便撞開了小門。
就是這樣的簡易房雖然不咋地,后來卻成為這些返城年輕人們的婚房,成為合作社的作坊,成為最早的個體經營場所。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