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泰就和護士們迅速撲到傷員身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碎磚亂石,保護了傷員的安全。
……
于淼已經是警衛二師后勤部汽車連連長,盡管沒有親手扒……,但他也忙的不可開交。
由于他們連部的帳篷附近就是救護所,所以這個帳篷成了臨時“救助站”,
沒有運輸任務時,于淼就主動協助醫生護士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盡力為傷病員減輕痛苦。
當然,他更多的工作還是在搶險救災現場,登記數據、組織運輸工作。
現場慘不忍睹的地震場景,見過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使于淼深切地感受到“最可愛的人”就在身邊。
東山籍戰士王春分時任三班班長,在抗震救災最艱難的時刻,不顧余震的威脅,他帶領汽車三班戰士總是沖在最前面,后來他榮立二等功,參加了抗震救災表彰大會。
和平建設時期,沒有打仗這個評功評獎的硬指標,部隊就出現了“評功難”的現象。
蔣建國他們連參加救災的官兵表現都很出色,救災結束時,他們連有一個班就立集體一等功,兩人立一等功,4人立二等功,多人立三等功。
出乎意料的是,盡管多數干部戰士沒有立功受獎,但大家毫無怨言。
作為指導員,蔣建國既為他們沒有受獎覺得過意不去,又為他們正確對待榮譽的精神而感動。
更讓蔣建國他們感動和珍惜的是,部隊和災區群眾在抗擊災難中結成的深厚情誼。
喬頭人民把解放軍看作是最值得信賴和托付的親人,這是比“稱號”更貴重的獎賞,是他們至高無上的榮譽。
抗震結束后部隊即將凱旋時,葛小虎讓戰士陳小山去買塊稍大一點的鏡子,制作一塊鏡匾贈送給長途汽車站。
接受任務后,陳小山幾乎走遍了喬頭市各大百貨商場,也沒有發現一塊完好無缺的大鏡子,在售貨員的熱情推薦下,陳小山乘坐長途汽車到遵化縣百貨公司買到了鏡子。
在返回的車上,大家看一位解放軍抱著一塊大鏡子,一看便知陳小山是救災部隊的,都熱情地和他攀談起來,并有好幾位乘客從包里拿出蘋果往陳小山的挎包里塞。
在陳小山的不斷推辭中,一位老大爺動情地說:“救命恩人,收下吧!”
頓時,一股暖流涌上陳小山的心頭:這就是“軍民魚水情、震中情誼深”的果實啊!
為了不驚擾當地的群眾,部隊撤離喬頭的時間一直保密。
走的那天,部隊選擇凌晨4點出發,可當汽車馬達一響,睡夢中的群眾還是發現了動靜,于是自發起來列隊歡送解放軍。
道路兩旁站滿了男女老少,哭聲一片,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感謝親人解放軍”“歡迎再回喬頭”,官兵們被眼前的場景感動得一個個熱淚盈眶……
沒有經歷過喬頭大地震的人,或許真的無法體會。
當絕望的黑霧扼住呼吸,僅有“活下去”的信念是不夠的,在喬頭大地震中,十幾萬解放軍,幾萬醫療工作者,十幾萬從全國四面八方趕來的救災群眾,與百萬喬頭人民一起,用自強、團結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告訴全世界:所有的災難都是暫時的,災難不會讓夏國人絕望,只是讓夏國人更勇敢,更堅強!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