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95號院。
這年月里的四九城樓房還很少,多的是胡同里的平房組成的大雜院。
每到黃昏五六點左右,很多院子的門口便有“回家吃飯”的呼喚聲,大多是家庭主婦也就是媽媽的呼喚。
為什么中午沒有呢?
因為上學的孩子中午放學回家要趕緊吃飯,完后還要回學校去。
胡同里的孩子們都是就近入學,加上都不富裕,基本是回家吃飯。
下午放學后,有閑工夫了,書包往家一放,就出去“瘋”了。
可玩的東西不少,男孩兒一般聚在胡同里踢球(小皮球)、玩彈球、拍三角、摔方寶、拍洋畫兒等等。
女孩兒則是玩跳皮筋、跳房子、玩羊拐、翻繩兒、捉迷藏等等。
晚飯做好了,各家的媽媽就會走到院門口喊自個家的孩子回來吃飯。
這小孩子們一玩起來,就容易興奮,上頭,那愿意就這么回家。
每當這會兒,就可有意思了,“狗剩兒,回家吃飯了!”
“三兒,你死那去了?趕緊回來吃飯!”
“建國,建軍,再不回來吃飯,看你爸不打折你們的腿……”
“哎,媽媽您輕點扭,耳朵都要掉啦!”
“該,我喊你半天,你裝做聽不見是吧?”
“有嗎?我以為是二狗子他媽在喊他呢!”
“嘿!我讓你再裝!”
“哎呀呀!我錯啦!下回不敢了……”
這年月,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少。
大多數人家的孩子不少,所以起名也比較隨便。
女孩一般取個“玲”、“鳳”、“珍”、“芳”啥的,叫起來還中聽。
男孩就亂了,叫什么“大(小)軍”、“建國”、“愛國”、“剛子”還好,聽到“三蹦兒”、“狗子”、“三德子”、“二達子”就有點兒“悲催”了。
有的家庭孩子更多,最多有十二個孩子的,叫起來得有底氣,起碼得叫四五個數!
老閆家都是文化人,這給孩子起名當然不會差到那兒去。
作為長子長孫的大寶,學名就叫閆闖,聽著就非常有氣勢。
閆闖的一個小學同學小名叫“狗剩兒”,據說名賤好養活!
這年月也沒有這么多服裝店,更沒有淘寶,雖然有服裝店,但是這時候的服裝店大多是賣正裝的。
買正裝的人,也是買來在某些重要場合穿的。
例如,“狗剩兒”的老爸就有一條深藍色的毛料中山裝,他買來一般都是在同事們婚喪嫁娶這樣的筵席上才穿上,平時就是整整齊齊的疊好了,裝上樟腦球,壓在箱子底下。
普通人家的衣服大多是自己做的,或者買了布然后找裁縫鋪的人量身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