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什么“酒友”、“酒星”、“酒包”、“酒膩子”、“酒鬼”等。
“酒友”是個泛稱,指那些以酒為友,時不常地聚在一起飲酒談天的人。
“酒星”是指酒量很大,但不是天天喝,要喝就喝個痛快,甭管喝多少,也跟沒事兒似的,該干什么干什么的人,使人另眼相待,一般人不敢輕易和他們坐在一起喝酒。
“酒包”是那些酒量大,每頓兒都要喝上四兩半斤的,而且多是高度的白酒,時不常就高一回。
“酒膩子”相對來說酒量并不是很大,但天天離不開酒,頓兒、頓兒少不了酒,一天能喝八頓兒,每頓兒也就二兩,酒菜也簡單,一根黃瓜或一把花生米就齊了,有時候就白嘴喝,一喝高了準生事兒,是胡同里最讓人瞧不起的人。
“酒鬼”是對那些嗜酒如命,整天不務正業,除了酒沒有別的,經常喝得醉醺醺人的貶稱,正經喝酒的人很少和這些人坐在一起喝酒。
這喝酒各地有各地的風俗,他們京城人喝酒也有不成文的規矩。
先說這倒酒,俗稱“滿酒”,第一杯要倒滿,叫“酒滿心實”。
要是根本不喝酒的人,最好別往一塊坐,即使坐了也別動杯子,只要您意思了一下,那就被視為能喝,少說也得一杯,遇上那“客氣”主兒一張羅,非灌醉了不可。
您要是只喝一杯,再不喝了,就被視為不夠意思、不是朋友、不給面子。
敬長輩酒時雙手端杯子,杯子要放低,杯口兒不能高過長輩的杯子,然后輕輕一碰,雙手端杯子飲酒,表示尊敬。
魚盤端上來了,隨手一放,魚頭對著誰,誰就得喝酒兩杯,面對魚尾的那位得喝一杯,俗稱“頭二尾一”,也戲稱為“有頭有尾”。
帶頭敬酒的還要先干為凈,要是杯子里有殘酒,就要受罰,謂之“滴酒罰三杯”。
這酒要是喝的來了興致,還要劃拳行酒令,一吐為快。
所謂劃拳行酒令,就是二人同時各出一拳,口中各呼一數,以猜度對方和自己所出拳中指數之和,猜對的為贏家,由輸家喝酒。
如二人全猜對了,各喝一杯,全猜錯了,繼續開拳,直至分出勝負為止。
那酒令合轍壓韻,說的最多的是“一心敬、哥倆好、三星照、四季財、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八匹馬、九連環、全來到!”
當天,記者小李因為飲酒過量,婉言謝絕了安五爺誠摯的留宿邀請。隨后,傻柱便騎著他的老舊自行車,將小李安全地送到了附近的招待所安頓好。
十點多,完成護送任務的傻柱終于回了南鑼鼓巷四合院。
夜色如墨,萬籟俱寂,只有偶爾傳來的幾聲蟲鳴打破了這份寧靜。
推著自行車,傻柱邁進中院,剛將車停在屋檐底下。
一道突如其來的沙啞嗓音便在他身后響起:“柱子,你回來了!”這聲音如同暗夜中的驚雷,讓傻柱猛地一顫。
他連忙轉身,借著微弱的月光,看清了來人的模樣,不禁松了口氣:“嗨!是秦姐啊!這么晚了,您還沒休息呢?有什么事嗎?”
秦淮茹沒有回答,只是緊緊地拽住了傻柱的胳膊,神色凝重地說道:“柱子,你過來一下,我有事想跟你說。”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