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楊小彤滿懷喜悅地回到了家中,迫不及待地將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分享給了棒梗。
然而,令楊小彤始料未及的是,棒梗的反應卻出乎她的意料。
“我堅決不同意!”棒梗斬釘截鐵地說道,“小彤,我們在這里生活得好好的,你為什么要去參加高考呢?”
“你是不是想離開這個地方?”棒梗的情緒有些激動,緊接著又補充道,“我告訴你,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棒梗心中充滿了擔憂,他好不容易才將楊小彤留在身邊,可如今她卻要追求更高的夢想,萬一真的考上了大學,不再回來怎么辦?
棒梗本性自私,他寧愿楊小彤永遠陪在他身邊,也不愿看到她擁有更加輝煌的未來。
楊小彤著實未曾料到,棒梗竟會自私到如此地步,他滿心滿眼只有自己,對自己的前途漠不關心。
這一發現,讓楊小彤的心瞬間涼了半截,兩人之間的氣氛也降至冰點,最終不歡而散。
自那日起,楊小彤在氣憤之下,毅然決然地搬回了女知青的窯洞,與棒梗徹底斷絕了往來,兩人之間仿佛筑起了一道看不見的高墻,冷戰就此拉開序幕。
最終,棒梗服了軟,他怕鬧到最后雞飛蛋打。
不過,他跟楊小彤做了個約定,楊小彤必須考京城里的大學。
而棒梗想回去接班,這樣倆人還得離地近些。
楊小彤欣然同意,這定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解開了心結后,倆人又和好如初。
白天,楊小彤努力干好自己分內的活兒計,夜晚,在如豆的燈光下,楊小彤翻開舊書本一頭扎進去汲取知識,如饑似渴。
距離考試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楊小彤和其他準備參加高考的知青就開始經常請假備考。
京城父母全力支持她,不僅極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還輾轉為女兒找來了幾份十年前的高考原題試卷。
楊小彤惜時如金,沒日沒夜地學習,她全力以赴就是為了如愿考上大學。
雖然知青們都在全力備考,可這一屆考生的心底卻最為忐忑。
沒有老師提供考前輔導和指引,各門學科缺乏系統的復習資料,絕大多數人已經很久都沒有摸過書本紙筆了。
而百廢待興的國家正是渴求人才之時,知青們也對這重新恢復的第一年高考充滿了期待。
一時間,夏國南北千千萬萬個像楊小彤這樣的有志青年都抓緊時間泛舟于知識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趕,打算在這決定人生的考場上成功扭轉命運的舵盤。
…………
夏國政務務院批轉文教部《關于今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規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畢業生,符合條件均可報考。
一時間,舉國沸騰。
無數曾在迷茫與困頓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終于看到了希望:一個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來臨!
這一年的一場考試,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張一謀,77年參加高考,考入京城電影學院;
畫家羅鐘立,77年參加高考,考入蜀省美術學院;
錢營一,華清經管學院院長,也是77年參加高考,考入華清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