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專業和新聞專業在一起上基礎課和公共課。
77級文學專業里有陳建功、黃蓓佳、王小平等一批入校前就小有名氣的“業余作者”。
他們不僅是本專業同學心中的榜樣,對于新聞專業,乃至古典文獻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也是校園明星一級的人物。
文學專業49人,新聞專業洋洋70人,古典文獻專業男生才14名,女生才5名,是名副其實的小專業。
古典文獻專業的人后來被劉淑賢她們戲稱為“出土文物”。
用楊英明的話說,“很安靜,3個專業的男生同住一棟樓,他們專業的幾個宿舍永遠沒有聲音。”
這個專業還特別怪,4年才招一次生。
上無師兄師姐,下無師弟師妹,古典文獻的學生當真成了邊緣人群。
最有意思的就是她們新聞專業了。
圖書館,是比課堂更吸引他們的地方。
新聞專業這年頭還屬于保密專業,學生得到特許,可以查看一些外刊,甚至被允許到總參三部禮堂觀摩這時所謂的“內部影片”。
……時期關閉的外國小說閱覽室被打開,允許普通專業學生本室閱覽,但不可借出。
這里經常人滿為患。
劉淑賢和好朋友柳學紅幾乎天天泡在那里,好多世界名著都是在那里看的。
都是大部頭,常常是看到關鍵時刻就要閉館,回到宿舍惦記得不行,第二天再去。
劉淑賢特羨慕柳學紅閱讀速度快,一會兒就看完一本。
她慢死了,特著急。
也就是打今年起,京大文學社遍地開花,全國各地大學都興起辦報、辦刊的熱潮。
劉淑賢她們新聞專業辦了一張《實報》,取新聞報道要“實事求是”之意,以新聞評論為主。
從報頭到版花全是手寫,全班同學的筆跡在上面都可以找到。
主筆高冰山被稱為“辣椒主筆”,國際國內的大事小情沒有他和同學們不敢評論的。
閑不住的劉淑賢,業余時間還跟著楊英明他們幾個參與了京大五四文學社社刊《未名湖》的編輯。
她們新聞系的幾個人負責校內新聞和時評部分。
柳學紅則和另外兩個文學專業的同學參與了《未名湖》文學部分的編輯。
這年月的大學生們,對國家社會、民生時事充滿了熱情,對自己的大學生身份無比自豪。
甭管誰出門,都別著校徽。
京大的人戴校徽,其他學校的人也都戴,但是走在街上,人們看他的眼神就不一樣。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