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軍帶著點痞氣說:“在老家農村呆著沒意思,就掙踏馬的幾個破公分,飯都吃不飽,還不如去部隊試試運氣”。
鐘興國笑了笑,又問另外一位戰友梁山道:“你呢?”
梁山沉默了一會說:“我想讓家里人吃飽飯”。
鐘興國被震撼到了,18歲的他,想的更多的是自己能不能出來試一試,看有沒有更好的出路。
而只比他大一歲的這位戰友梁山,就已經背負這么多的責任和壓力了嗎?
原來梁山來自革命老區,家里有六個兄弟姐妹,家里可以說是一貧如洗。
梁山從小就是吃土豆長大的,直到7歲才吃過白面。
他是家中的老大,在他上面原本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可惜都夭折了。
梁山之所以當兵,就是奔著部隊能吃飽飯,而且還不花錢,國家還有津貼補助之類的,他可以寄回老家,接濟家里人的生活,爭取能讓家里人走出那片貧瘠的土地。
在他們那邊,當兵的名額很搶手,因為家里是烈屬,他才搶到了這個名額。京城火車南站——最后目的地到了。
通過他的講述,鐘興國也才第才知道有些地方比他老家更窮。
他們那雖然也窮,但是起碼自然環境沒有那么差勁。
家里雖然也吃不飽飯,但不至于一粒糧食都吃不上,鐘興國對當兵這件事有了更深的認識。
火車一路向北,結果鐘興國跟他老弟鐘興旺一樣,也幸運地到了京城。
…………
入伍之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便狠狠給了鐘興國一巴掌。早上五點鐘準時起床,五公里的晨跑讓鐘興國覺得自己的腿幾乎要跟地面分手。
訓練、訓練、再訓練!
鐘興國這個農村里出來的小伙子覺得自己身體算不錯,但第一周過后,渾身疼得連床都不想下。
然而最難的不是身體的折磨,而是思鄉之情的漫長折磨。
白天的訓練能暫時把鐘興國的思念壓在心底,但每到夜深人靜時,鐘興國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家里的大榕樹和娘親做的雞蛋,那熟悉的鄉音和氣味幾乎讓我潸然淚下。
盡管艱辛,鐘興國卻逐漸適應了軍旅生活。
跟他鐘興國最要好的戰友是牛來福,一個比他還要高半個頭的壯漢,性格直爽,他們倆在訓練場上是戰友,生活中則成了無話不談的兄弟。
每當鐘興國想家時,牛大富會拍著他的肩膀說:“兄弟,咱們可是為了保家衛國!不能讓咱娘失望。”他這一說,鐘興國的心里就像有火重新燃了起來。
大專生入伍的鐘興國,很快成為了他們這一期新兵們中的名人。
鐘興國訓練積極,迅速在新兵群體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在這個年代,大專生畢業后便能成為國家干部,是各單位和企業爭相引進的寶貴人才。
更不用說大專生了,即便是高中生選擇參軍,也是鳳毛麟角,初中生就算是高學歷的存在了。
鐘興國的到來,無疑為這期新兵隊伍增添了一抹不同尋常的色彩。
加上鐘興國努力訓練,表現突出,很快就引起了上級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