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行業的競爭將愈演愈烈,而劉家莊在改革大潮初起之時,便深耕這一領域,其先發優勢無疑將十分顯著。
…………
劉家莊的支柱產業頗為豐富,除了占比重最大的釀酒、制藥以及家電制造外,重工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排名第四。
其中,重工業主要涵蓋“五金”制品、“小五金”工具、自行車、三輪車,以及引人注目的摩托車生產。
沒錯,你沒有看錯,正是摩托車。
劉家莊的這家摩托廠,堪稱國內民用摩托車制造業的先驅,這是于1978年年初的時候成立的。
摩托車在這年月是一個技術復雜的高檔產品,全國產量不到5萬臺,且幾乎全是軍品。
現實沒有澆滅劉家莊人的決心,不久之后,劉家莊車廠成立了一個12人摩托車籌備小組,先后赴東歐、倭寇等國考察。
東歐等國工廠的合作條件苛刻,對方提出摩托車的心臟——發動機必須用他們的,而且夏國摩托車不能進入有他們銷售點的市場,除了巨額技術轉讓費外,還要另付1.5%的技術提成費。
考察團之后啟程去了倭國,參觀了本田和雅馬哈的工廠,倭國摩托不但質量好,而且品種繁多,經過對比最終訂購了20輛本田pa50車型。
今年4月份,劉家莊摩托車廠開始組建摩托車研究所,誓要用5個月時間造出第一臺樣車,打算為今年的國慶獻禮。
無圖紙資料、無專用設備、80%的材料不對口,只有靠最原始的“依葫蘆畫瓢”式的測繪仿造。
“有些精密零件,比如說發動機活塞,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點一點磨出來;塑料、橡膠跟不上,職工就把自己的舊涼鞋拿來做原料。”
三個月后,夏國首輛民用摩托車誕生。
這款被命名為“長城”cc50型的民用摩托車,車重100斤,時速六七十公里。
退休的三大爺劉元海非要親自試騎摩托車,結果因為過于興奮,操作失誤,摔掉了門牙。
今年建黨節這天,十五輛劉家莊生產的“長城”cc50型摩托車在天安門廣場繞場騎行,引起了極大轟動。
今年7月份,“長城”摩托車廠開始著手摩托車批量化生產,為了盡快縮短與國際的差距,“長城”確定了“先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再自主開發創新”的發展戰略。
于是,“長城”選擇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倭國本田公司進行合作。
他們首先對“長城”自己開發的cc50車進行技術改造,本田的技術人員通過檢測,理出了cc50車型的140多個毛病。
在核心部件化油器和磁電機的技術上,“長城“”通過反復研究和測繪,終于掌握了制造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通過改造,cc50的升級版cc70橫空出世。
后來,“長城”cc70的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油耗數據低于進口件,成為名符其實的“節油王”。
一年后,“長城”cc70后開始正式上市。
如果說“長城”cc50型是入門級車型,那么cc70則真正讓“長城”名揚四海的一款車型。
等到了80年代中后期,誰家有輛“長城”cc70摩托車,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跟現在寶馬奔馳一樣。
“長城”摩托,不僅自身發展迅猛,而且還帶動了一大批企業的發展。
跨行業組織專業化大協作,是嘉陵后來的另一個重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