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京城的習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說。
只見月亮漸漸由東南升起,家中的女人們在劉之野的大伯母帶領下,依長幼順序,一一叩拜起了月亮。
祭月完畢,“月光馬兒”即可連同“千張兒“、“金銀錠”一起焚之,到來年再“請”——不能說“買”,要說“請”。
可是,不買“請”不來。
供畢,全家團坐,飲酒賞月,
分享瓜果、月餅等祭品。
月餅是自己家做的“自來紅”、“自來白”,酒是自釀的“桂花酒”。
大伯母做月餅是一把好手,昨兒個就買來糧油作料,回家活好面兌上餡用模子填餡然后磕出月餅,還有刻著”福”、”壽”的模子。
她做的月餅,松脆、香酥、層酥相疊,重油而不膩,甜咸適口,頗為家人們所青睞。
再說說京城人喝桂花酒。
相傳桂花酒的最初釀造者,是一個依靠售賣自釀葡萄酒為生的寡婦,她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釀酒仙子。
在開始的時候,她并沒有釀造桂花酒,只是在一次機緣之下,她在山上碰到了一個老者,那個老者應該是上山砍柴途中受傷了,坐在路邊求助。
釀酒仙子想施救,但面對奄奄一息的老者,自己身上連水壺都沒有帶,不知怎么施救。
看著嘴唇干裂的老者,她無奈之下,咬破自己的手指,想用自己的血液來為這位老者解渴。
就在血液流入老者嘴唇的瞬間,老者忽然不見了。
一陣清風過后,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貯滿許許多多小黃紙包,另有一張黃紙條,上面寫著:
“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福高桂樹碧,壽高滿樹花。采花釀桂酒,先送爹和媽。吳剛助善者,降災奸詐滑。”……
院子四方合圍,圍出一家人平平淡淡的幸福。
院落重重庭院深深,一家人濟濟一堂這才是團聚的時刻。
今年的中秋節,是全家人最為團圓的一年。
前年的那個中秋節,劉之野身先士卒,正身處災區一線,有條不紊地指揮著抗震救災的工作。
與此同時,劉之泰與賀紅梅夫婦倆也并未在家中團聚。
而是同樣在災區,身著白衣,夜以繼日地投入到緊張的醫護工作中,為災區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到了去年中秋,家中卻突遭變故,老爺子不幸罹患重病,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如同烏云般籠罩在全家人的心頭,給原本溫馨和睦的家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陰霾。
好在經過一系列的治療與精心照料,老爺子終于頑強地戰勝了病魔,在半年的時間后逐漸康復。
然而,這一場大病終究還是對老爺子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損耗,讓他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甚至讓人不禁擔憂起他的余生。
但老爺子卻顯得異常豁達與樂觀,他慈祥地笑著安慰著身邊的一眾后輩:“呵呵,我都已經活到鮐背之年了,還有什么看不開的呢?俗話說得好,閻王不收自己個兒去!我這一輩子能活這么大歲數,已經賺夠了,爾等就莫要再為我悲傷了!”
盡管深知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之路,無法避免,
然而劉元生與劉竟齋這對兄弟,以及他們這些孫輩劉之野、劉之泰、劉鐵林、劉玉翠、劉之若等人,對此卻難以釋懷。
在他們心中,老爺子不僅是血肉至親,更是劉氏一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是族人心中永恒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