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二十多天的時間,就自行設計、制造和安裝了一條日產二百多臺的生產流水線。
投產以來,流水線運載正常,安排合理,日產量達到了三百多臺,超過設計能力。
這些彩色電視機,一部分正是從倭國jvc公司進口的散件生產的十四—十九寸彩色電視機。
所以電視機的質量,完全達到了倭國國內生產的技術水平和技術要求。
就算是年底,倭國的技術人員也要和夏國工人一樣加班加點,正在進行彩色電視機的調試工作。
別看劉家莊電器集團一廠年產彩電達到了五萬臺。
但是目前夏國國內除了劉家莊人外,大部分人是根本買不起的。
就拿這電視機來說,七十年代還是個十分了得的“稀珍品”。
另外,這年頭的電視也沒什么節目,除了新聞就是播放點革命題材的電影故事片,最多熒現的是電影“難忘戰斗”、“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等故事片。
這時“電視劇”壓根就沒有這個名稱這個說法和這個概念。
去年開始,夏國大地發生了質的變化,電視節目中不斷出現著有關“實事求是”的討論。
傻柱的第一部黑白電視機就是倭國的“松下”牌子的。
紅外殼全頻道,這是傻柱第一次聽到“全頻道”這于詞,電視機一共480元。
擰開電視機只有兩個頻道,而且時常雪花滿屏雜聲起伏,所有“全頻道”對于來他們家來說沒有用。
這年頭,誰家能有臺電視那是件很榮耀的事。
大方傻柱把電視往院子里一擺,大人、小孩,抱著小板凳朝人家院子里擁。
閉路電視有線電視這會兒還沒有,這樣就導致了收看效果極差。
一根小小的電視機天線,常常弄得全院人“前赴后繼”。
有的大人為了讓孩子完完整整好好看完節目,甚至用手一直扶摸著天線,保證電視機的收看效果。
后來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用“易拉罐”拼起來做天線。
于是乎,各個樓頂和平房屋頂之上,到處矗著各種長短不一五花八門的金屬導體電視天線,也不怕遭雷擊。
每次按裝天線,要一人在屋頂,一人在屋內調節,一人在外報信傳話,樓上慢慢轉動天線,直至電視效果最佳。
可是波傳時常不一樣,再遇到個大風吹變了天線夾角,人們又要上屋重調。
一部電視機一個節目常常鬧的全家人,一時快樂一時埋怨一時憤怒。
反正如何折騰,都不會砸了電視機,只能忍住氣鼓足勁吸取渴望的“文化”、“時尚”和信息食糧。
隨著電視頻道節目越來越多,這電視節目預告也就成了一大熱門。
每周四郵局買份廣播電視報是每個家庭的必備,廣播電視節目報也成為一個熱手貨,買不到的人家還要去借上一份,抄上貼在家墻上。
同時也因為節目的味口不一樣,而爭吵打架的事也就非常多,只能怪怪這經濟條件不夠啊。
于是有許多學習或愛好無線電的人們,開始購元器件自己裝配電子管電視機…………
這還算是條件好的,不管怎么著能有臺電視看。
大部分夏國老百姓別說看電視節目了,連電視機啥樣都沒見過。
誰家能有臺收音機聽廣播,就算是“高級享受”了。
但是到了七九年,京城其他地區的老百姓雖然比不了劉家莊,但卻也普及了收音機。
幾乎家家都有了戲匣子,后院兒劉海中家的那個體積最大、音量純正,上面還蒙了一塊新頭紗隔塵灰。
戲匣子里有放戲劇的、有說相聲的、有唱歌的……
幾乎家家的收音機都調到了音量最大,走在街上都能聽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