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這是1979年《人人日報》元旦社論的第一句話。
一個“跨”字,雄赳赳,氣昂昂,賦予邁上新征程的夏國人一個勇毅剛健的姿勢。
19796年來到了!!!
相對于這劉之野他們這一代夏國人來說,這一年就是一個分水嶺!
自打去年一入冬,劉家莊包括周邊的農村里花會又開始復活了。
村里的老人們拿出藏了很久的樂器,還做了一副新的旱船,是為了演白蛇傳里《借傘》那一段兒準備的,天天在健身場、打谷場上演習。
劉家莊的劇團不再唱樣板兒戲而是唱起傳統的戲曲了。
那些老角兒們紛紛出馬,大隊里還出錢新購置了幾身行頭,好幾個老戲骨走路扭著身段兒、說話都帶“假嗓兒”了……
一邊是旱船會在健身場上,鑼鼓敲得咚咚響,一邊是劇團里吊嗓子的人“咿咿呀呀”……
鬧得離著不遠處各級學教室里都有點兒沸騰了!
這一年的年味兒早就噴薄欲出了!
靠年根的這幾天,劉家莊里是熱鬧非凡,多年不出門的老太太都被攙著出來看旱船會“踩街”的熱鬧兒了。
還有個老太太對著三大爺劉元海扮成的“白娘子”說:“這個白蛇臉可以有點兒長啊!”
逗得看熱鬧的人們一陣大笑,但是笑聲很快被后邊的音樂會抑揚頓挫的樂聲給淹沒了!
到了晚上,則是劇團里唱戲《拾玉鐲》《蝴蝶杯》,連一些老奶奶都蹣跚著小腳要去看戲,小孩子則是拎了凳子在老人們后邊當跟班兒的……
這樣的情景能從年末到來年的十五,各村的花會輪流轉村兒,都是在學校里或是在打谷場上。
三眼兒銃一響,送走一撥又一撥;再聽到三眼兒銃一響:迎來一撥又一撥……
那些村里的大隊干部們和花會里的管事的,都忙得跟陀螺一樣,走路都帶架勢了!
與外邊的熱鬧比起來,家里就溫馨多了!
墻壁上也是煥然一新,墻上年畫的主角不再是濃眉大眼兒的郭建光、李玉和、楊子榮、李鐵梅……以及抓革命、促生產的宣傳畫……
取而代之的則是才子佳人古裝照、電影明星、風光照,走進誰家屋里都是墻上五彩繽紛、花花綠綠,讓人目不暇接!
今年小孩子們格外地愛串門兒,不講話,只為了看人家的年畫兒,跟自家有啥不一樣!
再有就是這一年,劉家莊的家家戶戶開始普及電視機了。
這是劉家莊家電集團生產的新產品——19英寸彩色電視機,一經上市便引起了搶購。
其實劉家莊的家電集團早就有了彩色電視機技術。
1970該廠研制成功夏國第一臺晶體管19英寸彩色電視機。
71年,研制成功二套彩色攝像機。74年,研制成功夏國第一輛彩色電視轉播車。
又于今年,研制成功一套彩色電視中心設備。
從此,劉家莊的家電集團成為聞名全國的廣播電視產品的生產企業。
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該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先后試制開發了100余種產品。
其中有各型號的擴音機、收音機、三用落地機、電視機、調頻機,以及各種揚聲器、電容器等無線電零件。
劉家莊電器一廠,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電子工業的專業化工廠,以生產電視機為主,生產儀器為輔。
過去的一年,該廠一共生產各種型號的電視五萬臺。
大部分出口,少部分國內銷售。
而且比起國際主流的電視機相差不大,價格更便宜,所以在東歐地區是供不應求。
年底了,劉家莊的電器一廠電視機生產線上,工人們依舊在聚精會神地進行著流水作業。
在生產線的盡頭,整齊堆放著一臺臺包裝好了的彩色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