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如果敵軍能把握這一機會,對夏軍造成重創,或許就能夠改變這場戰爭的結果。
阮大輝對于黎老大的這個決定,始終難以釋懷。后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他如此寫道:
“直到現在,我仍舊想不明白,為何在那個至關重要的時刻,我們會選擇放過撤退的夏國軍隊。
當時,我們已萬事俱備,完全有能力給予夏軍一次沉重的打擊,讓他們元氣大傷。
然而,最終我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安然無恙地撤離。這無疑是一個被錯失的絕佳機會,對此,我內心充滿了遺憾與憤懣。”
阮大輝的這番傾訴,道出了許多白眼狼將領當時的心聲。
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黎老大的決定已經做出,“白眼狼”們也只能無奈接受這一現實。
這場短暫而又殘酷的戰爭,在“白眼狼”黎老大下達停戰命令的那一刻,終于落下了帷幕。
而阮大輝心中的那份遺憾與不滿,則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這段歷史的篇章之中,難以抹去。
其實,阮大輝他們不明白的是,這場戰爭從一開始他們就是失敗的一方。
在茂密的叢林地帶展開游擊戰,對于任何一支軍隊而言都是一場艱難的較量,想要取得勝利絕非易事。
然而,當戰斗升級為大規模兵團作戰時,“白眼狼”軍隊卻顯得慌亂無措。
1979年的這場反擊戰中,“白眼狼”軍隊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短板——大規模兵團作戰能力的嚴重不足。
這一缺陷在戰爭剛剛打響時,就如同一道裂痕般赫然顯現。
盡管敵軍人數眾多,規模龐大,但他們的作戰理念和戰術運用卻仿佛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遠遠跟不上戰爭發展的步伐。
長期以來,“白眼狼”軍隊習慣于依賴游擊戰和叢林戰的靈活多變來克敵制勝。
在與m軍和南政府軍的對抗中,這種戰術確實讓他們屢建奇功,占盡上風。
然而,當夏軍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大兵團作戰時。
“白眼狼”的軍隊卻仿佛突然間失去了方向,變得手足無措,難以應對。
劉之野統率的夏軍,在向“白眼狼”北部發起凌厲攻勢之中,就大規模地投入了裝甲部隊與機械化部隊的力量。
夏軍的鋼鐵洪流中,坦克轟鳴,裝甲車疾馳,大炮怒吼。
這些重型武器在戰場上彰顯出了無與倫比的強大威力。
它們如同狂風暴雨般對敵軍陣地展開了猛烈的轟擊。
反觀敵軍,他們手中缺乏能夠與夏軍重型武器相抗衡的裝備。
更沒有有效的反坦克手段來應對這鋪天蓋地的攻勢。
在夏軍那如潮水般的猛烈攻勢之下,敵軍的戰壕與工事仿佛紙糊的一般,迅速被一一攻陷。
盡管敵軍士兵也展現出了不俗的頑強,他們在陣地上拼死抵抗……
但是,在夏軍那強大到令人窒息的火力面前,終究還是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挽回敗局。
敵軍指揮官,在大兵團作戰方面的經驗顯然不足。
面對夏軍的凌厲攻勢,敵軍將領無法有效地指揮部隊進行有力的反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陣地被一點點蠶食。
在涼山戰役中,敵軍守城部隊就遭遇了夏軍大兵團的圍攻。
面對夏軍多路迂回和強大火力的進攻,敵軍守城部隊很快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敵軍的指揮官們完全沒有有效對抗夏軍大兵團的方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部隊逐一被殲滅。
敵軍的這一大弱點,其實在抗f戰爭時期就已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