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犧牲在所難免。
人們常說,軍人是最令人敬佩的群體,他們時刻以崇高的形象為己任。
然而,在這些光環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無奈和痛苦呢?
戰爭從來都不是一場簡單的較量。
每一名軍人都得把自己的頭顱系在褲腰帶上,勇敢地奔赴前線。
但是,戰場上的艱辛真的只是這些戰士個人的考驗嗎?
如果有人對此心存疑惑,那么答案顯然是,你可能還未曾親眼見證那些遠在千里之外、萬里之遙的戰士家屬們。
她們日夜盼望著自己的親人平安歸來,她們的心早已與戰士們同在,即便身處千里之外。
在反擊戰結束之后,……劉之野作為實際上的前線指揮官,他最為關心的還是英雄烈士們的家屬慰問以及安撫。
據了解,由于傷亡人員眾多,夏軍從指揮員到普通士兵,傷亡比例很大。
有的一個連隊回來的,沒有幾個人,一個班里面甚至只有一兩個人回來。
多少英魂埋骨他鄉,而最為悲傷的無疑是作為烈士的家屬,他們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兒子、丈夫。
這些失去親人的烈士家屬門是最為傷心的,很多人都是哭著來,哭著回的。
有的甚至昏厥多次。
作為烈士家屬們,很多人3g思想覺悟也是非常高的,不愿意麻煩國家以及軍隊。
其實在對“白眼狼”反擊戰前夕,劉之野這些前線高層領導在戰前準備的可不少。
首先是軍隊思想上面的準備。
很多基層士兵最擔心的不是犧牲,反而是他們的一家老小。
戰爭爆發前夕,已經有了作戰準備的士兵,開始做最壞打算,大多數士兵說出自己想法:“打起仗來,我們不會給國家丟臉,但是我們的父母,孩子,妻子沒有工作,以后怎么生活啊?”
這無疑說出了大多數士兵的心聲,擔心自己死了,家里的妻子兒老少。
有的還欠著外債,希望如果自己犧牲后,能夠用自己的撫恤金來還。
其實,大家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犧牲后,國家會如何安排自己的家人。
這種情況士兵不在少數,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所有人內心忍不住悲涼。
而作為前線副參謀長實際上的指揮官,劉之野專門召開座談會了解情況,做好思想準備工作。
通過戰前情況了解,參加座談會的干部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經濟上出現困難,而且家庭生活負擔非常重。
在經過討論之后,等還擊戰結束后,夏國就出臺了新政策:凡戰中犧牲的軍人生前因家庭生活困難而欠債的一律由國家償還。
特別困難的傷殘、烈屬家庭,可以適當的給予安排工作。
烈士的撫恤金只能夠一次性領取,而且是生前半年的工資,地方政府發放撫恤金600元。
家住農村的(無工作,子女未滿十八周歲),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費8元,縣城12元,中等以上城市18元,團級以上干部25元。
除了慰問撫血,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讓劉之野等前線將領頭疼。
那就是烈士們的喪葬問題。
這年頭,國家實在是太窮了。
關于安葬問題,這時總部規定,每位烈士的安葬費用為30元。
但30元的經費太過困難,正在他焦急上火的時候,地方政府卻主動伸出援手。
為了盡快打造石碑,將烈士英魂立即遷入陵園。
桂省壯自區那、靖兩縣主動提供資助,將所有縣城內的能工巧匠召集起來,連夜為烈士們刻石碑,修路建塔。
當地的群眾們一聽,是為烈士安葬出力,二話沒說,連工錢都不要,直接帶著大家自發出力。
等烈士陵園建設完工之后,軍隊才將這些消息告知烈士家屬。
看著陵園內修得整齊筆直的水泥路,被通知的烈士家屬,聲淚俱下。
看著眼前那一排排一縱縱,整齊劃一這里是幾千名烈士的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