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華毫不猶豫,舉槍瞄準,幾槍干凈利落地擊斃了其中三名敵人,剩下一人也被他的戰友迅速消滅。
戰斗結束后,748高地最終被夏軍攻克,于國華個人一人斃敵7人,這一戰讓他在部隊中聲名大噪。
18日的下午,于國華所在的連隊突然接到了一項新的作戰命令,他們被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攻下關鍵的7號高地。
這塊高地并非孤立無援,它與周邊的10號、13號高地緊密相連,共同構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御網。
這片高地群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被敵軍形象地稱為“孟地屏障”,是敵人誓死也要保衛的軍事要地。
在這場戰斗中,于國華再一次負傷,左臂被彈片擊中。
他沒有退下戰場,反而繼續沖鋒在最前線,最終帶領部隊攻下了7號高地。
他的冷靜、沉著,以及精準的指揮能力,使得整個連隊在多次面臨險境時,都能化險為夷。
戰斗結束后,于國華因其出色的表現被授予“一級戰斗功臣”和“二級戰斗英雄”的稱號。
戰后的122團并未急于撤回,而是選擇駐扎在了滇省石縣這一戰略要地。
此地距離硝煙彌漫的戰場僅有280公里之遙,空氣中依舊彌漫著緊張的氣息,仿佛大戰一觸即發。
在這場殘酷的戰斗中,于國華憑借出色的表現,贏得了部隊上下的一致認可,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戰斗英雄。
部隊很快便對于國華進行了提拔,讓他擔任了排長的職務,肩負起新兵訓練與戰后恢復工作的重任。
然而,此時的于國華卻面臨著身體狀況不佳的困境。
回想起在748高地和7號高地那驚心動魄的戰斗,他多次身負重傷。
尤其是右腿的傷勢尤為嚴重,一度讓他的行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
醫生建議他休養三個月,于國華堅決拒絕了。
他選擇留在部隊,親自參與新駐地的建設,石縣地處山區,地勢復雜,新營房的修建工作異常艱難。
于國華主動參與體力勞動,和戰士們一起挖地基、搬運木材。
他的身體雖然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健,但他的意志依然堅韌如鋼。
還有烈士王鵬。
戰爭期間身受重傷的戰士王鵬,在關鍵時刻救下了一名敵國女子,也正是他的這個舉動,讓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那一刻。
之后,這名女子為報答王鵬的救命之恩,跋山涉水將他的遺骨送回了他的家鄉。
那王鵬是怎么犧牲的呢,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救命啊,救命啊!”
有一天,在邊境交界地帶,一名叫阮文竹的白眼狼女子驚恐地大叫起來。
她腳下不敢有任何動作,就在不久前,她踩中了“白眼狼”士兵為對抗夏國軍隊而埋設的地雷。
阮文竹從小就生活在邊界上,自她記事以來,她們一家人一直靠著夏國政府提供的救濟食物生活。
當時“白眼狼”境內剛剛結束了戰爭,國內可以說是一片狼藉,就連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難以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夏國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為他們提供救援物資的支持。
那時,阮文竹的母親經常對她說:“我們吃的食物,都是夏國給我們的,你要記住這份恩情,永遠心存感激。”
然而到了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卻開始頻繁騷擾邊境。
之后邊境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阮文竹的丈夫也被抽調到了前線只留下阮文竹和兒子相依為命。
那天,阮文竹和平時一樣背著自己一歲多的兒子,在涼山上去尋找食物。
路上她不敢有一絲大意,因為她知道,這座山上到處都是“白眼狼”軍埋設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