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此刻被家人以及親朋好友們時刻牽掛、心心念念的劉之野,究竟身處何方呢?
說實話,盡管反擊作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但如今的劉之野卻并未能輕松下來。
他依舊身負重任,面臨著新的挑戰與考驗。
這仗打完了,不代表劉之野身上的擔子就輕松了。
無論是戰后總結、善后、重新布防、評功受獎等等一切事宜,都需要他的參入。
兩個月前,夏軍部隊全部撤回自家境內,對“白眼狼”的自衛反擊戰宣告結束。
縱觀這一次自衛反擊戰當中,最慘烈的當屬l山戰役。
當時戰役結束后,山坡上、公路邊,全部都是犧牲的……,讓人不忍目睹。
對于這些為了保家衛國犧牲在異國他鄉的烈士。
夏軍始終秉承一個原則,那就是他們的遺體必須得到妥善的處理。
盡量將烈士的骨灰帶回家鄉,否則不能安慰他們的在天之靈,也無法向他們的家屬交代。
事后,根據當時在戰場負責善后的工作人員回憶。
他們在打掃戰場的時候,為了不破壞烈士的遺體,通常都是直接徒手上陣,不使用任何工具。
在將遺體清洗干凈后,就要火化處理。
如何火化這個問題讓很多沒有經驗的年輕士兵犯了難。
經過反復研究,他們決定把木柴、蘆草混合擺放兩層,下層用木柴堆成底座,將……平放排好,然后用樹枝和蘆草點燃。
可是這個方法的結果并不如人愿。
火焰熄滅后,……被燒焦了,卻沒能變成骨灰。
最終,戰士們又想了個法子。
他們從軍車的油箱里抽了一部分汽油出來,然后用油做燃料,終于將……燃燒成了骨灰。
可是由于手法不專業,骨灰里還是混雜了很多粗大的難以燒化的骨骼。
這些骨灰被帶回來后,有一些被烈士的家屬直接領走,魂歸故里;
還有一些則是就地安葬在了烈士陵園里。
在這一千多公里的邊境線上,至少新建了14個烈士陵園,安葬著在反擊戰中犧牲的烈士。
他們永久地沉睡在了祖國的邊疆,和生前一樣守衛著祖國國土。
5月,在總部的指導下,劉之野在前指對參加反擊戰的部隊下達了善后處理工作指導性文件。
根據文件精神,每位烈士可以的家屬可以拿到450元的一次性撫恤金。
如果是連、排干部,這個金額為550元,營、團干部則是650元,師級干部是800元。
如果烈士家中還有需要撫養的孩子或者需要贍養的老人,還應當每月向孩子老人支付撫養費和贍養費,支付的金額不得超過烈士本人的月工資總額。
除了部隊發放的撫恤金以外,烈士所在家鄉的民政部門也可以為家屬提供一定的補助。
為了妥善處理這些后事,劉之野指示參戰的各軍、師、團專門成立了善后處理領導小組。
每個小組都按地域劃分,對接某一特定區域的烈士家屬。
按照要求,善后人員必須和烈士所在地的政府部門取得聯系。
還要親自和烈士家屬面談,告知烈士的戰斗經歷、犧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