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天,交道口“何氏家常菜”飯館門前。
今天下小雨,大家的傘撐成一小片天空。
傘下面,有人推著自行車,有人手里捏著網兜,有金發碧眼的記者,還有倭國留學生……大家擠在飯館玻璃門前等待著。
11點多,門剛一開,人群就往烏泱泱的往飯店里擠。
“唉唉唉!別擠,別擠,都有坐……”
“何老板,給我們來份蒜泥白肉……”
“……哎呦喂!誰踩掉我的鞋啦!”
“何老板,您做的九轉大腸忒地道,我就好這口……”
傻柱壓根兒沒料到,他新開張的飯館竟然能一炮而紅!
細細想來,這也并不奇怪。一來,傻柱的手藝著實精湛,一般人比不了;
二來,這可是燕京城里頭一家私營飯館,人們自然滿心好奇,紛紛涌上門來一探究竟。
誰承想,這館子里的飯菜,味道竟比國營飯店的還要更勝一籌,而且價格還十分公道。
再加上這里的服務員秦淮茹,態度熱情周到,讓顧客感覺就像是回到了自個兒家里頭一樣自在。
這年頭普通老百姓想在燕京“搓”一頓,那簡直比登天還要難。
為數不多的幾家餐廳大多是國營飯店,菜的樣式單一,服務員板著臉,對顧客愛答不理。
還有就是價格,一桌子菜通常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
七八十年代,一個普通員工的月收入是20元,稍微好點的能有30多。
一般人家是不會隨便下館子吃飯的,即使稍微富裕的家庭,下館子的次數也屈指可數。
相比之下,“何氏家常菜”還能有不火的道理?
在開業之初,其實普通老百姓來下館子的頻率不高。
往往一頓飯能花掉工薪家庭一周的伙食費。
頭幾天來店里的多是高干子弟和使館區外國人,還有采訪的記者。
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來二三十個記者。
傻柱就把記者請到后廚,他在灶上炒菜邊說。
怕嗆著這幫老外,他還把窗戶打開,散散油煙。
記者問,傻柱就一邊炒菜一邊回答。
有一次,m國大使館曾提出要在“何氏家常菜”包桌,每人10塊錢的標準,這可是高消費。
這年頭砂鍋白菜豆腐只賣一毛九,炒肉絲五毛六,油燜大蝦兩塊四。
外國人吃飯安安靜靜,不怎么說話。
傻柱心里摸不準,想著是不是飯菜不好吃。
直到看到滿桌空盤了,才放下心。
這幫老外明顯是喝高了,臨走前還對傻柱大著舌頭說:“雇的,雇的,委瑞雇的!”
因為這事,“何氏家常菜”又一次上了《燕京日報》。
從此,傻柱的飯店徹底出了名了。
這客人多了,飯店火了,原材料開始緊張起來。
這年頭,買糧油要指標。沒有指標,傻柱就讓馬華去外地趕集,下鄉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