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遠都跑到高碑店、保定等有集市的地方。
馬華5點多鐘起來坐火車去,集上什么都有賣的,米、面、油都是私人高價賣。
一開始馬華沒經驗一個人買4大提包菜肉,提不動,就背著回來。
隨著“何氏家常菜”店名氣大了,這樣的采購是杯水車薪。
不得已傻柱只好又跑到了劉家莊求援。
劉家莊現在可是京城幾十家大飯店,酒店賓館,農貿市場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等過了一段時間,上面關于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發布,它明確承認“個體勞動者,是我國社會主義勞動者”。
像破冰的第一錘落定,固封多年的個體經濟活水噴涌而來。
個體餐館在燕京城里如雨后春筍般開了起來。
傻柱等人也能安安心心地開飯館了。
每天送走最后一撥客人,再搞完衛生,已經到了深夜。
傻柱和秦淮茹、劉嵐、馬華幾人的兩條腿就像鑄了鉛一樣,上床睡覺得用手把腿搬到床上緩緩地挪動。
餐館順利經營后,蒸蒸日上,也許不出一年,家里就能成了萬元戶。早期欠下的錢,不過三個月就還清了。
因為,這年頭還不允許個體經營雇工,秦淮茹、馬華、劉嵐都是以親屬幫忙的名義來的。
實在忙不過來,王秋菊、何秋下班放學后也要到店里來幫忙。
雖然這年頭一般老百姓家庭收入水平不高。
但是偌大的一個燕京城,七八百萬人口,總有下的起館子的人。
這燕京人好吃,小到一碟兒咸菜,大到一桌滿漢全席,得吃得喝,不挑不嫌。
一提下館子,這年頭可是顯身份、地位、有錢人經常去的。
對于一般家庭的人來說,從小勤儉持家,吃粗茶淡飯,也只有過年、過節才去,下館子那就是“解饞”。
而對于后世的人來說,“下館子”就是一頓午餐、晚餐的事。
燕京人一說“下館子”,總帶著一股子勁兒,一張嘴,能跟貫口一樣給你數落出一堆。
像什么八大莊、八大堂、八大樓、八大居、八大春、四大坊。
他吃沒吃全不知道,但是只要吃過一家,也能給您道出一堆故事。
過去的燕京,熱鬧的地兒沒多少,一提到繁華的地都跟吃在一起。
西單一帶、西四那片兒鴻賓樓、蜀省飯店;
王府井附近的東來順、翠華樓,還有東四白魁老號,前門晉陽飯莊、都一處;
東單崇文門便宜坊、地安門馬凱餐廳、等等。
說實話,去這些有名的餐館吃飯的常都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錢人。
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顧。
像“何氏家常菜”這樣,價格親民口味不輸大酒樓,服務更好,在整個燕京那是獨一份,你想這買賣能不好嗎?
這“下館子”還有江湖。
為什么叫“下館子”不叫上館子?
燕京人到什么地方,一般要說上什么地方。
比如到公園玩,要說上公園玩。
到單位,會說上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