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偉都的印象里就是老師說“跟上,跟上……”,永遠說這種話,而學生們就是一個跟一個,主打一個走馬觀花。
但馬偉都偏不,他永遠落在隊伍的最后,就要看,看明白。
他覺得弄清歷史的成因是特別重要的。
后來,馬偉都隨家人到了黑江生,在農場種高粱;16歲那年才回到燕京。
馬偉都就在街上晃悠,日子過得有點像好兄弟姜紋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不安分的少年時代,馬偉都腦海中總有個問號不時跳躍: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歷史不一樣?
為什么我們受的教育是“過去的人活得沒有我們好”,而他們用的東西,比如吃飯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們的漂亮?
這是一個喜歡舊東西的少年關于收藏的興趣萌芽。
七十年代末,正是夏國藝術最不值錢的時期。
津港的文物市場形成得最早,馬偉都在燕京工廠里上班,一有空老往津港跑。
這時候人們的收入普遍不高,可當時東西也便宜,馬偉都把抽煙的錢省下來也就夠滿足收藏癮了。
一開始,因為錢少,馬未都收東西的速度還比較緩慢。
可這年頭的人對于古董文物根本沒有價值觀,有些東西你喜歡,人家說你拿走就行了,也不要錢。
說說實話,這時的馬偉都熱情收藏古董,但也只是一名“菜鳥”。
雖然馬偉都天賦不錯,但他沒師傅教,全靠自己摸索,不吃虧才怪呢!
雖說,七十年代是古玩市場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的古玩,造假的比較少,價格還便宜,很容易撿漏。
但是這仿品也不少,只不過是過去地人防的。
幸虧這年頭的老物件也不值錢,馬偉都條件好,還承受的起。
直到有一天,馬偉都又來了潘家園附近淘寶。
看到東北角的土坡上非常熱鬧,一看原來大家有人在這交易古玩。
馬偉都好奇,就問為什么在這交易,一名小眼睛的老大爺笑著回答他道:“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唄。”
馬偉都見這大爺說的幽默,很是對他胃口,就跟這大爺攀談起來。
原來這大爺姓候,也愛好收藏老物件兒,而且這位學識淵博。
這年頭,愛好收藏的人不多。能找到興趣相投的人,讓候大爺跟馬偉都一見如故。
于是,這一老一少就結伴逛了起來。
這時,馬偉都眼睛突然瞟見一件北宋汝窯洗,讓他心中一振。
候大爺見馬偉都神色有異,就順著他的目光瞧去。
“嗯,這件東西不錯,好小子挺有眼力見!”候大爺心中贊嘆,卻不動聲色的跟了上去。
馬偉都停下腳步,蹲在攤位前,拿起一個玉煙嘴問擺攤老板,“老板!這個什么價?”
老板擺了半天攤兒,一件也沒成交,這會兒看來了生意,于是熱情招呼道:“爺們您看上了?不貴,十塊錢就成!”
馬偉都直接砍價,“老板,實在點兒,一塊錢怎么樣?”
這老板一聽眉頭一皺說:“這價我連本都賺不到啊,你在給我加點兒!”
馬偉都搖搖頭說:“我也就抽煙正好缺個煙嘴,不然我也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