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完全具備了室內裝潢的水平,可見工作標準之高,要求之嚴,也足見部隊作風之硬朗。
部隊要走了,團領導為答謝地方上的支持,請村干部們喝了一頓酒。
這年頭想喝頓大酒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有的村干部喝吐了,還有的耍酒瘋還將炊事班的盤子碗給摔了。
部隊干部還算是有風度,沒有失態的,最終雙方把酒言歡,將“軍民魚水情”一飲而盡。
等劉本明他們回到部隊駐地營房時,留守的戰友們組織了歡迎的鑼鼓,大禮堂上還掛出了標語。
一幅是“舉步山河動,劈槍敵膽寒”。
還有一幅是“青山有幸做戰場,炮火無情滅敵頑”。
算是對這次張口之行的概括總結吧。
演習結束,劉之野陪同領導以及一眾軍隊高級領導視察了一個個參演部隊。
領導突然指著一個師長,說了句讓所有人都驚訝的話:“這位叫廖承志的同志了不得啊!”
話雖簡短,但話語中的深意卻讓人琢磨不透。
廖承志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能引起軍區領導大領導的如此評價?
他背后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一句夸獎,遠比表面看上去的更加耐人尋味。
原來這位廖承志也曾經是劉之野的一位老部下。
廖承志別看現在已經是師長了,他曾經提干又經理了一段坎坷,直到遇到了劉之野。
59年時,廖承志就從黔省思縣老家應征入伍,成為了燕京衛戍區某團4連的一員。
截止到1964年,身為班長的他已經在軍隊里服役了整整六年。
要知道,那時一般陸軍士兵的服役期為三年。
一旦服役年限超過三年的兵,不是稀有的技術兵種,就是具有提干機會的骨干分子。
而廖承志正是后者!
其實,早在63年,廖承志就被部隊列為干部苗子,計劃著重培養。
可是,在當年的干部考察時,卻因文化水平偏低而被刷了下來。
有一年全軍大比武活動召開。
廖承志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他向組織上展示自我的最后一次機會。
于是,他在衛戌區大比武中將自己一身過硬的軍事技術提毫無保留地展露了出來。
最終也不負眾望,獲得了軍區對抗刺殺專項比賽的第一名。
賽后,他興奮地認為今年的提干必定少不了自己。
只是,沒多久意外就發生了,廖承志在一次銷毀雷管時致使右手手指傷殘,繼而導致了他又錯過了這年的最后一次提干機會。
連隊上雖然很同情廖承志的遭遇,考慮到服役六年的他已提干無望,就計劃在年底安排他退伍。
就在這緊要關頭,廖承志人生路上的第一位伯樂出現了,那就是劉之野。
當時,“劉之野教學法”風靡全軍。
有一天,劉之野就來到三團4連來觀看該部的匯報演習。
恰逢廖承志所率領的班在演習里脫穎而出,并獲得了劉之野的矚目。
劉之野觀后評價他說:“這個小班長有一定的指揮才能,是一個稀有的干部苗子,值得著重培養。”
有了劉之野的肯定,廖承志才得以繼續留在部隊,并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