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教導員的故事出自梅之煥的《題李白墓》: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潤物細無聲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從此以后劉武他們班再也沒有學員在黑板上亂寫亂畫了。
但這首詩確讓劉武記了一輩子,后來他在很多場合經常提起。
就這樣劉武的軍校生涯正式開始了。
陸軍學院坐落在石市西南的封龍山東麓丘陵地帶。
學院的南山應是太行山的支脈,可能是在學院的南邊故稱南山吧。
那是劉武禮拜天經常去散步的地方,山上好像是還有一個山洞,這是前些年深挖洞廣積糧的產物。
在南山的西側有個2號高地,可俯瞰校區全貌。
這個高地,是學員們演習班、排、連進攻、防御指揮和各類土工作業(步兵工事、防坦克塹壕和各類鐵絲網的構筑;防步兵、防坦克雷場的鋪設和雷場開辟通道)等科目的教學訓練場地。
站在高地將視線向北移動,就是軍校的射擊場。
劉武這期新學員們就在這里進行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班用輕機槍、單兵火箭和40火箭筒的訓練和射擊。
劉武他們宿舍樓前有一排單、雙杠,學院軍體科目的考核就是在這里進行。
同班同學加好友孫新春的單、雙杠動作跟劉武一樣是班里最標準的。
倆人就是在單雙杠的比賽中英雄識英雄,最終成為了好友。
劉武最喜歡上有用、實用、管用的軍事地形學課。
因為第一次上軍事地形學課。就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軍事地形學課時,學校的卡車就把劉武他們拉到太行山深處,頂風冒雪,野外露餐。
這門課對那些參加過自衛反擊戰提干的學員來說,尤其重要和感興趣更有其現實意義!
這些老兵就跟劉武這些新兵蛋子們講,當時戰場上的基層軍官,好多都沒有經過軍事院校培訓。
對識圖用圖一知半解,什么等高線、凹凸部、方位、夾角、測距等模糊不清。
致使已經被占領了高地向上級報告說沒占領。
沒占領的說已占領。
出現了同一個高地一個連隊要求上級炮火覆蓋,另一個連隊卻是相反的意見,貽誤了不少戰機,這都是血的教訓。
劉武從此就更加重視這門課程了,夜間上軍事地形學課時。
學員們2個人一組,攜帶一張軍事地圖和62式軍用指北針。
學校的大卡車把他們拉到從沒去過的深山老林,卡車即返回。
教員規定天亮以前必須趕回學校,要將地圖上幾個點預先放好的物品找到帶回,此門課才能通過。
有位教員很有意思,他給學員們講望遠鏡測距。
這么復雜的理論,卻讓他用順口溜講的的活靈活現。
因為軍用望遠鏡中帶有密位分劃線,可用于測距,測方位角、測高低夾角,在使用中,為便于記憶,教員總結了以下口訣:“上間隔,下1000,密位、距離擺兩邊,要想求得那個數,對角相乘除鄰邊……”的公式,即可測方位角、高低夾角和目標距離。
逼真的模擬實戰的課程使劉武這些新兵蛋子們受益匪淺。
“恰同學青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軍校不僅僅只有學習跟訓練還有生活。
學院大門口前,有一條南北公路穿行而過,大門是朝東開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