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門后,是一個廣場。
在廣場的北側,是車隊、軍人服務社、浴池。
這些地方都是為了方便劉武這些軍校學員生活設置的。
車隊里的班車則是方便全院各個學員隊的學員乘坐的,平時每天也是定點往返,主要是方便學院里的教職員工家屬、子女去往市里上班和上學乘坐。
至于軍人服務社、浴池的功能就不用介紹了。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只有當過兵的人才對軍人服務社這一名稱感到熟悉、親切。
其實,軍人服務社就是商店。
從廣場往西走,有一條東西向公路。
在路的北側是學院辦公大樓。在公路的南側,就是一個很大的操場。
操場是全院教職員工集體出操會操、集合點名、閱兵點驗的地方。
在辦公樓的北側,則是學院家屬區。
劉武跟同學們一般是不去那里的,只是偶有個別學員利用周末時間去那里會老鄉。
因為軍校的教職員工大部分是軍人,來自全國各地,鄉土觀念不足為怪。
順著公路再往里走,在辦公樓的西側,就是學院的禮堂了。
它是學員們舉行歌詠比賽、文藝晚會、觀看電影、聽取報告的場所。
只是劉武所在陸院和地方院校的最大區別在于,一旦舉行大型活動,各個學員大隊、中隊入場完畢,在現場活動沒有開始前,就開始各個學員隊之間互相拉歌比賽。
軍人們拉歌比賽時,不一定講求音色、音調、音準,只要聲音洪亮,整齊劃一就行。
畢竟軍人唱歌比的是力量,比的是團結,比的是士氣。
學員們拉歌時最喜歡唱的是那首激情澎湃,氣吞山河的抗大校歌: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華夏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
我們的傳統,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把倭寇驅逐于國土之東……”
在軍校就讀,學員們是免費上學、服裝實行供給制的。
話說著裝,軍校學員們一般配發有兩套軍裝,冬裝、夏裝各一套。
冬裝分為棉衣、棉褲和罩衣,罩衣面料分別為“棉布”和“滌卡”兩種。
夏裝分為絨衣夏裝分為絨衣、絨褲和罩衣,面料為“的確良”。
在學院大操場東西兩側,分布著的則是劉武他們十幾個學員隊的學員宿舍樓和學員飯堂。
這里絕對是整個學院最靚的地方。
軍校學員們既是學院的主角,也是充滿朝氣的群體。
劉武這些年輕的軍校學員,朝夕相處的時光,除了在課堂就是在宿舍。
軍校學員一日生活制度的外在表現,基本上也是體現在宿舍樓內外。
從起床出操、整理內務、集合上課、每晚集體觀看新聞聯播、點名拉動……
劉武他們一個隊的學員是天天面對面,時時見。
這時間一長彼此之間,就結下了戰友加同學的特殊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