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隊最終選定了,劉武他們中隊,讓劉武、孫新春等學員們深感使命在肩,
劉武他們中隊與仍按原大綱施教的同類中隊相比,
在隊列、射擊、地形學、軍事思想、外軍研究、戰術、馬列基礎、革命史等18門課程24個項目,22個項目均高于非實中隊。
這一天,軍區首長劉之野親自到學校視察并參加三期學員畢業典禮,老羅代表學院向他作了改革匯報。
劉之野非常高興地說:“你們的教學改革的思路是成對的……。”
他高度評價了學校的改革經驗和成就,并借石市陸校這個講臺,向燕大軍區發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號召。
劉之野曾是軍改的發起人只一,這軍改的好壞也將關乎他的今后。
“男兒報國應見行,攜筆從戎進軍營。而今殺敵赴疆場,甘灑熱血立新功。”
學院歡迎會結束后,劉之野馬上接見并且給學院赴滇參戰見習連的指戰員們送行。
學員參戰代表胡愛國,站在臺上向劉之野以及學院領導們以及臺下的幾千名學員們莊嚴宣誓:“到邊疆去!到前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學員方隊里的劉武、孫新春等學員們給羨慕的眼珠子都紅了,可惜他們是新學員,沒機會跟老大哥們一樣去前線參戰。
胡愛國能穿上軍裝,來到石家莊陸軍學校,走上從軍之路是偶然的。
三年前,胡愛國高中畢業后考入家鄉的林學院。
就在胡愛國入學,石市陸軍學校到他們學校招收大學生,當時胡愛國感到很新鮮,于是他和許多同學報了名。
但是,在領軍校《入學通知書》時卻有許多同學打了“退堂鼓”。
的確,在一些人眼里,大學生去當兵太吃虧,而對胡愛國報名參軍更覺得不可思議。
他們對胡愛國說:“你是學院的學生會干部,省高校的三好學生,又是全院本屆學生中唯一的已經轉正黨員,畢業分配單位任你選,你去當兵圖個啥?”
“是啊,我圖什么?”胡愛國記得記得老師曾告訴他們,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要付出60個農民1年勞動創造的價值,胡愛國這些大學生寄托著多少人民的囑托和希望啊!
但是作為一個黨員,胡愛國他覺得怎能把手中的文憑當作向黨和人民討價還價,去追求個人享受的資本呢?
“從小到大,我們不是常說要為國家建設貢獻青春嗎?
現在部隊需要我們,我們怎能向后退縮!”
于是,胡愛國就懷著在部隊干一番事業的決心和志向,手捧鮮紅的入學通知書,跨進了軍校的大門。
胡愛國第一次穿上嶄新的軍裝時,心里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
一大幫同學圍著鏡子照來照去,晚上睡覺也要把軍裝整齊地疊好放在枕頭邊上,不時還要去摸摸。
但沒過多久這種新鮮感就消失了,軍校生活不是胡愛國想象中的那般浪漫。
大學生扛起槍,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走到街上身后小孩子跟一幫。
軍校的生活很緊張很艱苦。
首先是吃的不好。
伙食差,常吃玉米面大餅子,“鋼絲面”,每頓飯全班12個人4個菜1個湯。
真是累,每天9個多小時的軍事訓練,團團轉。
早上5點半就要起床,摸著黑穿衣服,3分鐘要集合完畢。
常常有的人因為著急出笑話,有時錯穿別人衣服,有時跑1圈下來發現腳上是1只布鞋1只膠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