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認為:“突破性改革就意味著自我否定,用自己的雙手推倒剛剛建造起來的大廈……”。
還有的說:“這幾年大家辛辛苦苦,成績和榮譽不少,如果改砸了怎么交代?”
面對種種疑慮,院長老羅注意多渠道統一大家的思想的重要性:“……十一三的劃時代功績,就是明確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總部首長們也一再說看準了的就堅決改,拿不準的先搞試驗,錯了總結經驗教訓……”
同時,院長老羅明確表態:“要說承擔責任,我們首先要承擔培養現代化人才的責任,即使有再大的風險也應該闖一闖。”
于是這次會議結束后,校黨委就宣布:“解放思想,大膽改革,爭取成功,允許失敗,不許不改!”
這不僅僅是學院自上而下的改革,還引起了即將畢業的,以及劉武、孫新春他們這些剛入學的學員們大討論。
劉武他們這些學員們何其有幸,剛入學就碰上了軍事改革浪潮,這對他們以后的成長影響甚遠。
經過學院上下醞釀、反復研究,最終形成了體現現代戰爭和新時期部隊建設需求的總體改革方案。
打破舊體制,試用新體制,設置新科目。
對培養對象以一種專業知識為主,兼學其他專業知識。
使畢業學員既能勝任一種專業職務,也能勝任其他專業職務。
達到會指揮打仗、會組織訓練、會管理教育、會做思想工作的“一專多能四會”目標。
教學課程設置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參謀業務、車輛駕駛、電子計算機、自動化指揮、電化教學、軍事管理學、軍事運籌學、軍事教育學等12個學科。
擴展了軍事理論、外軍研究、軍事氣象、軍隊政治工作、基層帶兵、教學法等新內容。
并按學科化原則改造了課程體系,變過去的單一步兵專業為以步兵為基礎,融炮兵、高機、參謀業務在內的新的合成指揮專業。
使學員形成以政治理論、科學文化知識和軍事共同知識為基礎,
以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指揮、軍事管理知識為主體,
以合成指揮專業為軸心的復合型知識結構。
正當學院要全面實施改革方案時,新的矛盾出現了。
在具體規劃教學內容的時候,各系教研室主任開始為課時爭執不下。
誰都強調本學科的重要,都想多爭一些時間多設內容,有時爭得面紅耳赤。
新的人才知識結構必須拓寬知識面,增加新學科,然而學制和課時是固定的,不能增加和延長。
這課時之爭不能解決,突破性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話。
時間之爭的實質是慣性思維在作怪,如果停留在舊的辦學思路上,就很難走出這個怪圈。
院長老羅召集教研室主任們研究人才知識結構,分析各學科的位置和比重,要求大家站在全局上看問題。
傳統的課時觀念一經打破,人們的眼前豁然開朗。
各學科按照“綜合歸納避免重復,刪舊增新突出重點”的原則,優化內容結構和訓練方法,壓縮了大塊時間。
經過長久論證,一份份體現“短周期、高效益、低消耗”的改革實施方案相繼完成。
經過綜合平衡,一個新的體現高層次人才培訓標準的大綱產生了,
并決定在一個兩年制步兵排長隊付諸實驗。
明年,一個學年的改革實驗即將結束,老羅決定親自帶工作組在實驗中隊蹲點,逐科考核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