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
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那草原上送來春風,
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
姑娘就會來伴我的歌聲
……”
劉小濤他們把一種發著磷光的樹葉子,插在背囊的后面,為了不暴露目標,每隔四五個人插一片。
為了戰斗打響以后便于識別所有人的左臂上,都貼了一帖膏藥,但此時,它成了擺設。
大約凌晨四點鐘的時候,部隊到達了山峰處。
這山峰向下,是一面長長的山坡,林子不密,碗口粗的杉樹垂直向上,腐殖土不深,草木很深。
此時,大家分散,就地休息,借著微弱的晨光,抓緊捕捉藏進了皮膚的螞蝗,同時吃點東西。
副指導員帶火力二組,在山腰上方隱蔽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炊事班副班長于小清戰前請戰,也被分在這個組,這個組是由黃班長帶領的七班,和副班長老張帶領一班的其他人員組成。
他們的前面是火力一組,由一排長帶領一班幾個人和四班組成,“四〇火”手是小欒,副手是董磊。
火力一組前面是捕俘組,主要由五班、六班幾個人組成,由三排長賈明輝負責。
劉小濤領導偵排組在捕俘組旁邊接應。
指揮組和保障組在山峰處。
為了便于指揮和臨機處置,由他們連長親臨捕俘組。
指揮組由指導員喬連長、翻譯小董、文書阿寶、無線班班長李雙喜等組成。
大霧逐漸散去,微風徐徐地吹過,遠處的林子里,不時地傳來野豬的吭哧聲,它們也都起床覓食了。
葉子上的水珠反射著陽光,像星星般地眨著眼睛。
蟲兒安靜了下來不再鳴叫,小鳥在樹叢間飛來飛去,似乎在宣示主權。
山坡的底部是一處不怎么深的溝壑,溝壑向前不遠有一口大水塘,水塘向南是一片開闊地,樹木和青草都被砍伐了。
再往南有三棟土木結構的閣樓,閣樓的后面是一座小山,山坡上有茂密的樹林。
閣樓往西是一處埡口,閣樓往東往西應該通有公路。
閣樓的屋頂,架有天線,有三三兩兩的士兵進進出出。
敵軍都很警惕,沒發現有單獨外出的,倆人一起出來時,也是一前一后保持安全距離。
中間的閣樓外面墻壁上,掛了一排的干糧袋,劉小濤數了數,大約有四十多個。
這里應該駐有一個加強排的兵力,而且預判可能是敵軍的特工部隊,他們佩戴的武器,有的是蘇式沖鋒槍,有的是我軍過去用的五六式沖鋒槍。
劉小濤他們的作戰任務是:殲滅這股敵軍并伺機抓捕俘虜。
第一天的下午,有一名農民模樣的男人,來池塘處打水,說明附近有村莊,或許,村莊里有更多的駐軍。
第二天上午,仍然有農民模樣的人來池塘處打水,依然沒有軍人過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