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日報記者王雙深入探訪劉家莊,此行不僅聚焦于“劉家莊制藥集團”的創新發展與“劉家莊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經營,更將鏡頭對準了“劉家莊中醫藥發展協會”這一特色組織。
記者王雙通過實地走訪發現,該協會通過建立傳統醫藥檔案庫、舉辦老中醫經驗傳承會、資助民間驗方研究等多種形式,系統性地開展著民間中醫藥文化的保護與振興工作,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燕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前身就是“劉家莊中醫院”,最早成立于六十年代后期。
跟剛開始那會兒的草臺班子不同,經過三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
坐落于劉家莊老城區的這所中醫院如今已躋身全國知名三甲醫院之列,院內匯聚了眾多中醫界的頂尖人才。
這里不僅云集了各派中醫泰斗,更有一批身懷絕技的中醫大師坐鎮,堪稱當代中醫界的“武林圣地“。
王添運老中醫的事跡,記者王雙在“健康時報”上就曾經看到過。
王老中醫如今已經58歲了,行醫已有30多年,他有一門獨門“絕技”耳穴針療法。
王添運出生于南河襄丘的一個中醫世家,他的外祖父是當地的一位中醫。
小時候耳濡目染,但真正走上從醫之路,是在他21歲參軍入伍后。
王添運在燕京衛戍區某部服役期間,曾經向當時的新醫療法醫療隊學習了快速針刺療法。
從此,他在部隊中便一邊學習一邊行醫。
有一年,王添運回到了老家探親一個月。
在這期間,他就在老家周邊地區義診,扎針手法越來越熟練,醫術也得到了患者的認可。
探親一定一個月期間,王添運給鄉親們義診,忙得一天到晚只能休息2個小時,那時每天院子里排隊候診的有數百名患者。
當地縣醫院針灸科主任都聽說了王添運的名氣,還主動帶領5名醫生跟他他學習。
1970-1980年這10年間,已經小有名氣的王添運,在部隊仍自學醫學知識,同時也給戰友們義務看病。
八十年代年初,王添運又跟著解放軍總醫院耳針專家黃教授學習了耳穴診療法。
后來,他便每周日在地壇公園用耳穴壓豆法為老百姓義診看病,這樣連續10年,被老百姓贊譽為“星期天大夫”,名氣越發大了,每天都有上百患者在地壇公園東門排隊約號。
再后來,王添運被邀請在“燕京中醫藥大學”當客座教授。
并且以“燕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專家”的身份掛牌應診。
當時在劉家莊“中醫附屬醫院”的眾多專家特聘們還有中醫人熟知的大家:劉杜舟、趙少琴、王綿枝、黃濱華……等人。
而且“附屬醫院”給王添運定的掛號費是5元,超過了劉杜舟等人的3元,可見對他醫術的高度認可,不過王添運只答應收1元。
中醫名家黃濱華走向行醫之路就頗位傳奇,他出生于北河省一個普通農家。
在他20多歲那年,黃濱華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頭痛、咳嗽、痰中帶血、身疲乏力。
黃濱華當年先是找到村里作為老中醫的同族叔叔診治,被其診斷為“癆癥”,治療了半年多不見好轉,身體是日漸消瘦;
黃濱華再找族叔瞧病,他的族叔還是開出同樣的藥方,黃濱華就開始猶豫了;
隨后,黃濱華不放行又去族叔的堂弟診治。
這位堂叔也是家傳中醫,但他開出的藥方與他堂兄的沒有一味藥相同。
黃濱華不怎道該信那一個了,于是他思索再三又到地區醫院找到當地名氣不少的姓潘老中醫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