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濱華從此牢記師祖的教誨,埋頭苦學,精研醫術。
黃濱華既非科班出身,也沒有中醫世家的背景。
僅有小學未畢業的文化水平,在浩瀚的中醫之海遨游,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更艱難的是,恩師容大夫只是在教他幾年后就撒手人寰。
從此他們師徒緣盡,黃濱華選擇回了老家自學中醫。
沒有師傅教導,黃濱華就只能堅定地按照容恩師的教誨向書本學習。
也是那時期,黃濱華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在自學中逐漸感悟中醫藥的博大精深。
由于文化知識淺薄,他在自學中醫時,常常要把《字典》《辭典》擺在桌面上隨時翻動。
但是再大的艱難也無法撼動滿腔的熱愛。
有時候關鍵的一步就決定了漫長人生的走向。
彼時,黃濱華的父親患病,全身水腫嚴重,村里兩個老中醫都束手無策,而那時容恩師又剛剛離世。
父親鼓勵勤讀醫書的黃濱華放手一搏,黃濱華深受震動。
針對父親的脾腎陽虛水腫,他從《金匱要略》里找到了對策,將〖真武湯〗,依方配上一劑,父親服后不停腹瀉,身體變得舒服,連服三劑痊愈了。
這是他自學中醫以來,除了自治以外治愈的第一個病人,憑此他擠進了中醫隊伍的行列。
之后,他用源于《金匱要略》的甘遂半夏湯治愈妻舅的痰飲病;
用源于《金匱要略》的大黃牡丹湯治愈胞弟的腸癰;
用源于《溫病條辨》的銀翹散合源于《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治愈小兒麻毒攻心(西醫稱:麻疹肺炎合并心衰);
用源于《溫病條辨》的安宮牛黃丸治愈侄子的暑痙(西醫稱:流行性乙型腦炎)。
經過治愈自己和五個親屬的實例,更加堅定了黃濱華對中醫的情結與執著,他的名氣也不脛而走。
隨后,找黃濱華看病的鄉親紛至沓來,但當時他的本職工作是大隊文書和會計,辦公室卻常常被慕名而來的病人圍得水泄不通。
大隊書記便把他調到衛生站當赤腳醫生,兼管大隊合作醫療工作。
從此,黃炳華走上行醫之路。
那時農村醫生的主要藥品還是中草藥,很多都要自己去采,黃炳華就半天看病,半天挖草藥。
他滿懷一腔熱愛始終不忘精修岐黃之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懸壺佳話。
他還參加了1977到1978年北河地區赤腳醫生函授學習,并取得畢業證書。
無論到哪里,黃濱華都能遇到纏著他看病的人,他有求必應,為同事、朋友、親屬和群眾免費診治疾病。
此時黃濱華依然沒有放棄中醫,并且堅持實踐與學習相結合,為自己的行醫坐診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他還養成了一個習慣:總是隨身帶著筆和紙條,隨時給有需要的鄉親們把脈問診義務開處方。
多年的從醫經歷以及刻苦研究,讓黃濱的醫術大進。
面對燕京日報記者王雙的采訪:“黃主任,您覺得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